首页>儿科>发烧低热>正文

论透邪法在小儿发热病中的运用

透邪法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战汗透邪”的理论和“透邪通络”的治法,与刘完素提出“开玄府”以达气机宣通、祛邪外达的理论不谋而合[1]。万全《痘疹心法》卷十三专论痘疹、疮疹发热,提出小儿疮疹属邪伏温病之说,其治法对后世温热病治疗学,尤其是透邪法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2]。叶天士提出“透热转气,透风于热外”治疗温热病,吴瑭认为三仁汤芳化透邪[3],各有发挥。
 
1 解表透邪案
(1)患儿,女,6岁,2014年4月12日就诊。
外感风寒3 d,体温38 ℃,咽喉痒而不痛。晨起喷嚏,流鼻涕,白中黄黏,头摇,大便黑、硬;自觉寒甚,脚底冰冷,晨起咳嗽,有痰,黏之难出,咳之不下,指纹青紫,舌苔厚腻,右关韧浮,左关韧大尺浮。处方:三仁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方药组成:炒苍术8 g,北细辛2 g,五味子6 g,桂枝6 g,白芍6 g,苦杏仁5 g,木瓜8 g,薏苡仁8 g,补骨脂6 g,白豆蔻3 g,徐长卿8 g,干姜1 g。5剂,水煎服。2014年4月15日二诊,患儿热退,服药期间吐痰量多,浓痰涌吐后咳嗽消失,二便正常。
 
按语:患儿外感风寒3 d,寒邪未解自觉寒冷,又有发热、痰黏、大便黑硬等里热表现,邪郁表里,湿阻气机[4]。三仁汤透达表里,芳香化湿,给邪以出路。咳嗽、痰黏不化、脚底冰冷为正邪相争,伤及肺、肾,气化功能减弱,方用小青龙汤外解表邪,温肺肾之阳,佐以补骨脂补命门之火,正气来复,寒邪从表而解。
 
(2)患儿,男,10岁,2014年2月3日就诊。
发病前受寒,干咳3 d,无汗出,次日稍有汗出,大便不成形,色黑,小便泡沫多,色黄,体温39 ℃,舌苔厚腻,脉洪大浮数。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方药组成:麻黄5 g,苦杏仁8 g,石膏10 g(先煎),金银花12 g,连翘10 g,牛蒡子10 g,乌梅10 g,白芍10 g,紫苏叶6 g。3剂,水煎服。药后汗出,热退稳定,小便正常,仍有干咳。
 
按语:患儿受凉后外感未解,入里化热,外寒内热,汗未全出,邪留于体内,内热大便黑,外寒伤肾阳,气化功能弱,故大便不成形,小便泡沫多。麻杏石甘汤可外解表寒,内化里热,里热多则加重石膏用量;寒邪重则加重麻黄用量,最终以汗出寒解热退为佳。紫苏叶辛温,用于风寒表证。考虑大便黑加银翘,里热可透邪而发。
 
2 入营透热转气案
患儿,男,2岁,2014年7月25日就诊。体温39 ℃,其父用藿香正气水贴敷神阙穴热退至38.5 ℃,后体温时高时低,服用美林布洛芬混悬液后稍出汗;曾服用苦参、黄连、薤白等导致胃气受损,刻下大便稀黑,稍带血,赤白冻消失,小便少,肛门稍红,纳差,苔红少苔。服乌梅白糖汤不佳,更乌梅三豆饮(乌梅、黑豆、绿豆、扁豆各10 g)加蝉蜕6 g,舌苔生津,药后纳可,胃气恢复,小便通畅。
 
按语:小儿肾常虚,所以容易相火外泄,虚火上扰清窍;火热之邪迫血妄行,使大便带血,苔红少苔,可知其火热消灼阴液,热入营分而出现高热。笔者先用乌梅白糖汤治疗,疗效不佳,考虑高热引起中气受制食欲下降,又加三豆调中焦之热,使肾气回纳有力,中气复原,此方为乌梅三豆饮[5]。妄动的相火经过乌梅的收敛封藏于命门,加上乌梅可生津,有利于将火热之邪灼伤的津液复原。叶天士《温热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蝉蜕为透热转气之良药,故加入蝉蜕,用药轻灵,透邪外达,不伤正气。
 
3 心火之邪致病案
患儿,男,3岁,2015年9月18日就诊。诉饮热水烫伤食道,体温约39.5 ℃,鼻塞,不流涕,欲呃声未出,不吐,声息急,咽喉红,精神状态可,起身自如。服用退烧药后体温39.0 ℃,指纹有青筋,舌尖红,苔稍腻,左脉寸关稍浮尺沉,右脉寸稍浮数。方药组成:金银花12 g,海螵蛸8 g,黄芩片8 g,姜半夏8 g,柴胡10 g,牛蒡子10 g,枸杞子15 g,玄参15 g,乌梅10 g,防风10 g。3剂,水煎服。
 
二诊:家长代诉患儿服药第2日晚上稍有汗出,服药第3日鼻稍流清涕,汗多,饮水多,面色白,体温35.5 ℃,舌苔腻,中间两边无苔,右脉寸稍浮关尺沉,左脉关韧尺沉。予以黄芪10 g,桂枝6 g,生姜2片,大枣3枚,五味子6 g,党参片8 g,顺时针艾条回旋灸涌泉、太溪。后咽喉、面色、体温恢复正常,舌苔稍白,脉左关韧大尺沉,左寸稍浮。
 
按语:患儿饮水烫伤喉道,左右脉寸皆浮,舌尖红,指纹青紫心火之热盛,咽喉红,阴虚生内热,损伤黏膜,故用半夏泻心以退心火之热邪;金银花、海螵蛸有修复喉道黏膜之功,且金银花有透邪之功;牛蒡子退热,消除咽喉炎症;玄参、乌梅生津;防风抗喉道热邪应激反应。服药后汗出热解。
 
4 化湿透热案
患儿,男,1个月余,2015年4月18日就诊。外感数日,3 d前饮较多橙汁,发热39.7 ℃,服用美林布洛芬混悬液后未出汗。刻下症:额头不热,面颊红热,无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无痰,无咽喉痛,无汗,大便不黑,小便黄,无头痛、腹痛。舌苔白厚腻,舌红,左脉寸浮数关韧尺沉,右脉寸浮数。方药组成:防风6 g,陈皮8 g,连翘8 g,乌梅8 g,桂枝6 g,徐长卿8 g,生薏苡仁8 g,生苍术2 g,补骨脂8 g,白芍3 g,黑豆、黄豆、绿豆各10 g,3剂,水煎服。
 
二诊:家长代诉患儿服药2 d后体温降至38.3 ℃,再服1 d后体温降至37 ℃。症见咽喉未充血,稍有咳痰,打喷嚏,流清涕,寐一般,眼睛稍肿,眼皮肿大,胃口可,二便可,体温38.4 ℃,舌苔白腻,脉寸浮数尺沉。方药组成:乌梅6 g,陈皮6 g,徐长卿10 g,连翘8 g,防风6 g,桂枝8 g,白芷5 g,白芍6 g,木瓜8 g,牛蒡子6 g。3剂,水煎服。
 
按语:湿热致病,易阻气机,湿邪胶着,健脾化湿用薏苡仁、苍术、陈皮、乌梅、连翘;连翘有托毒透邪之功;外感用桂枝、白芍;加三豆饮可清健中焦。二诊时仍采用健脾祛湿、祛外感寒邪之法,再诊时热退转安。
 
5 手足口病案
患儿,女,4岁,2014年3月26日就诊。其母诉数日前患儿口角流涎,用手挠舌头,咽喉痛,口中起泡,体温36.8 ℃,稍流鼻涕,鼻塞,晨起稍咳,鼻鸣,斜颈,无呕吐,饮水少,纳差,手足、肛门周围起红点,寐差。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刻下体温36.4 ℃,指纹紫,舌苔腻,脉浮。处方:姜半夏、金银花、牛蒡子、玄参、银翘、百部各10 g,黄芩片8 g,黄连片6 g。3剂,水煎服。同时以消疫散(生大黄30 g,胆南星10 g)贴敷太溪、涌泉,上药研未过筛,每次取6 g用醋调和,每日贴敷2次,每次2 h。3 d后诉患儿无口角流涎,无咽喉痛,舌尖痛好转,稍有咳嗽、流涕,斜颈减轻,手足及肛门红点明显减退。
 
2014年4月16日二诊:诉流涎,咽喉、舌头及手足、肛门红点症状全失,咳嗽,无痰,稍流涕,鼻鸣,喜挠鼻,斜颈,寐转佳,大便不成形,小便稍黄,夜尿1次,体温38.6 ℃。指纹青紫,右脉关韧稍浮数尺沉,左脉浮。嘱外用药续贴。
 
2014年4月17日三诊:其母诉其午后突发高热40 ℃,物理降温至39 ℃,短暂抽搐,遂去医院急诊,体温不稳,仍反复高热,后肛门塞退热药后汗出,手脚凉,抽搐持续30 s。处方:乌梅三豆饮。方药组成:乌梅10 g,黑豆10 g,绿豆10 g,白扁豆10 g,淡豆豉6 g。3剂,水煎服。服药后热退。
 
按语:此例因病毒引起的发热,口角流涎、咽喉痛等症状明显,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有解毒之用;银翘、牛蒡子提升正气,以托毒邪外出;生大黄外用扫荡毒邪。患者突发高热抽搐,属西医神经毒性应激反应,中医认为高热引动风邪,故用乌梅三豆饮治疗。淡豆豉、乌梅有柔肝息风之功;黑豆、绿豆、白扁豆、淡豆豉有清肺热之功,此为“透风于热外”,风邪得平,邪去自安。其他疱疹性咽峡炎、鹅口疮等免疫类因素引起的发热可参考此案。
 
6 体会
现代医学从提升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抗神经毒性应激反应等方面治疗小儿疾病。《黄帝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治疗小儿疾病重视提升正气,以祛邪外出。西医多采用输液方式治疗发热疾病。中医认为输液药物多为寒凉之品,寒凉之品易损伤阳气,寒邪伏于体内,日久正气虚损,遇外邪致病,甚至寒毒内陷形成三阴重症,日久危及脏腑功能。
 
三辨归一论治,构建透邪思路。三辨归一论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强调在“辨病理、辨病性、辨症状”的基础上选择相应药物予以施治。笔者师从赵保善老中医,其对肝胆病、肾炎等疾病引发的小儿发热有独特见解,重视基础病的病理研究,并鼓励从中药药理角度考虑治疗疾病。笔者认为医者既要吸收古人的经验思路,又要学习现代医学成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文亮,徐由立.浅析“开玄府”与“透邪通络”的联系[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4):81-82.
[2] 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53.
[3]尹标.《温病条辨》中透邪法运用浅探[J].现代中西医综合杂志,2007,16(19):2662.
[4]高晓静,吴德.论温病治疗中的“透邪”四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7):5.
[5]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1-122.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段宗凡 赵保善

上一篇: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急性热病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