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20或21日(今年是1月20日),当太阳抵达黄经300°时,大寒节气开始。它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大寒比小寒更冷。《三礼义宗》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农谚云:“大寒早三白,农人衣食足”、“一腊见三白,田公笑哈哈”、“大寒三白定丰收。”意即在大寒节气前后,老天爷最好能下三场大雪(今冬未下一场大雪)。这是下雪后,不仅能净化空气,还可增加土壤水分,增墒保墒、缓解干旱;把蛰伏在土壤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次年就能有效减少虫害,庄稼夺得大丰收。
谚云:“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可见,大寒期间若天气不冷变暖并非好事。天气忽冷忽热,极易诱发并加重各类疾病。
大寒节气正值四九天气,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强大,不仅带来大风和降温,而且因雨雪稀少(如今冬)空气十分干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会出现持续低温干冷天气。这对人体健康不利,特别是中老年人,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支气管炎等病。为此,老年人在此期间,应特别重视“病从寒中来”注意御寒保暖,早晚天冷要少出门,防止低温危害。可选择10℃至15℃出门活动锻炼,晒一晒冬天的阳光,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贫血患者都有好处。
古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花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谚语,正好说明了大寒节气养生,必须既要补气,又要养血,从补益元气之脏肾脏以及阴血之脏肝脏入手来进补。
在大寒节气里,人们要加强足部的保健。因为脚不仅支撑着人体全身重量,它还肩负把末端的血液送向心脏,使全身血液循环流畅,所以,脚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在民间就有“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睡前热水泡脚,能祛除疲劳,通过揉搓,刺激足部的穴位,可补充元气,壮腰强筋,舒筋活络,达到保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