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保健养生>正文

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更为密切

“仁者寿”的道德健康理念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我国古代学者提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才能长寿。在儒家思想中, 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更为密切, 并提出了“仁者寿”“德润身”等观点,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仁者寿的含义
“仁者寿”指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 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那什么是“仁”呢?内心充满仁爱之心的人才会达到“仁”的境界。“仁者, 爱人”, 儒家的“仁”即人的爱心, 或说是完美的道德修养。与人为善, 心胸宽广,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情绪始终处在正常的稳定状态中, 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态度, 长寿者是具备爱心的人, 具备“仁”的美德。把人比喻成一棵大树, 认为德就是树之根, 也就是做人的根本, 而把财富看作是树的枝梢, 根深才能叶茂[1]。施善养生, 立德长寿, 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在和谐的环境中即得长寿, 所以儒家认为以德为人之本, 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仁者静, 心神庄重, 不受外来干扰, 做事从容, 所以能够长寿;仁者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 所以能够长寿;仁者宽以待人, 淡泊名利, 社会关系和谐, 所以能够长寿;仁者慎疾, “将身有节”, 所以能够长寿[2]。
 
2 仁者何以能够长寿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 外无贪而内清净, 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是其且多且治。”[3]即君子有爱心的、坦荡的心怀, 故能够长寿。孔子云:“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而“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两者的身心状态不同, 健康亦不同, 说明了长寿的原因。君子用平常心待事, 远离烦恼, 容易适应环境变化;而小人在变化的环境中, 心境很难达到平衡的状态, 整日思虑、担忧、恼怒, 心理负担重, 不利于身心健康。有德性的人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能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些都有助于健康长寿。
 
3 健康和寿
中国古代没有“健康”这个词语的概念, 多以“寿”“康”等表示长寿健康的含义, “健康”一词源自于外来翻译。《尚书·洪范》所言:“五福: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4]其中“寿”是不夭折而且寿数长;“富”是富贵而尊敬;“康宁”是健康且内心安泰和宁;“攸好德”是好德行而且顺应天命;“考终命”是慈祥离世而尽终其礼。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在社会上相处和顺, 笼统来说无病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解释为身体除了没有出现患病或体弱的现象,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对健康的要求,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道”是指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立身处世所遵循的一定规律。“德”指个人的品德、思想和修养, 道德是人们应当遵守的人生规律的统称。身体健康和道德有着紧密关系, 身体健康需要充沛的精力, 能够从容处理生活和社会压力, 身体安康能带来心情的愉悦。心理健康与道德有着密切关系, 良心是自我道德审判的心理机制[4], 保持美好的心情能带动身体功能的运动。善于养生者以德行为主, 中医常说喜怒忧思悲恐惊, 此七情最伤人, 情绪过于波动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 同时可能产生某些病态反应, 导致身体不适。道德健康有利于心胸开阔, 相互包容, 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5]。健康促进道德修养的进一步完善, 道德有助于健康的形成,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使人益寿。
 
4 小结
《黄帝内经太素》曰:“修身为德, 则阴阳气和。”仁寿者, 道德与健康能共济。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 可以延年益寿;反之, 那些好利忘义、妒贤嫉能之人则更易得病、夭寿[6]。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情志不调可导致肝气郁结, 忧思伤脾, 五脏六腑皆不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强调“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处事豁达, 不失底线, 故能“德全不危”。“德行不克, 纵服玉液金丹, 未能延寿”, 孙思邈所说的养生之理, 重在养德。“仁者寿”就是修心、养性、养德, 调节内在的心理状态,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外界变化, 做到荣辱不惊, 取舍有节, 喜怒有度, 达到“大德必得其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和中浚, 罗再琼.孔子修身养德与中医养生[J].中医药文化, 2010, 5 (4) :30-34.
[2]杨同卫.浅论“仁者寿”[C]//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6届学术年会文集, 2008:4.
[3]曾振宇.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4]谢广宽.仁者寿、德润身:儒家视野中健康的道德前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 (5) :744-746.
[5]周永奇.道德与健康的伦理透视[J].江苏社会科学, 2016, 27 (5) :153-158.
[6]刘朝圣.能中和者必长寿[N].中国中医药报, 2013-06-12 (006) .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庄静文 田岳凤 马桂荣

上一篇:全子宫切除术 盆底肌肉锻炼功能恢复

下一篇:执简驭繁理解《黄帝内经》抗衰老学说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