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保健养生>正文

秋季保健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其第一句指出秋天的天气特点,点明是个“多事之秋”;第二句阐明秋季的养生要领;第三句告诫人们,倘若秋季保健失误,冬季将罹病,即“秋后算账”。

秋天为什么会成为“多事之秋”?

秋天,气候多变,所谓“秋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可是,人们熬过漫长的苦夏,进入初秋,腠理仍敞开着,不随时过而收缩,此其一。其二,秋季的骤凉与冬季的骤冷不同,凉中夹爽。进入秋季,人们的心里并未做好御凉、御寒的准备,这就为寒邪入侵人体敞开了大门。其三,秋季不仅气候多变,而且温差亦大,早晚凉,中午热,调摄相对困难。秋天成了感冒、胃痛、关节痛、漏肩风等病的多发期,亦是有呼吸道病史的人旧病复发与加重的时节,又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的高发季节。

怎样防止“秋后算账”?

有人提出秋季保健“三隘”,并形象地说成闯“三关”。一是“秋愁关”。秋季,客观上是西风肃杀,万物凋零,容易触景生情,涌起悲哀、凄凉情绪;主观上,大脑底部的松果体,秋凉后分泌激素增加,抑制了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容易低沉和消极。因此,秋天应重视乐观情绪的培养,保持心境平静,收神敛气,为冬天的阳气潜藏做准备。二是“秋燥关”。秋季空气干燥,病菌易从口鼻入侵,加上人体在夏季过多发泄,体质相对虚弱,适应能力降低,体内水分不足,易发秋燥,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等症状。预防秋燥,除了喝足水,关键是合理安排饮食,滋阴润燥,多吃萝卜、芝麻、豆腐、鲜梨、柿子、百合、木耳之类,少吃姜、葱、蒜等辛辣之物及煎炸热性食物。三是“肺病关”。秋天养肺,肺为娇脏,通过鼻与外界相通,容易为秋燥所伤而导致肺虚。同时,由于秋季冷空气活动时气温骤降,血管收缩,使得血流不畅,以致肺病迅速发展。防治之法:一是积极体育锻炼,加大肺功能增强抵抗力;二是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增强肺泡的呼吸功能。若如此,秋后就无帐可算了。(钱琦)


秋季是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因此,秋季不但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进行调补食疗的好季节,也是健康人进行食补的好季节。另外,对于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以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冬季到来之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分初秋、仲秋和晚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进补亦不同。

初秋养生 清补为上

初秋是夏季刚过的第一个月,暑热的威力尚未散去。此时,阳气浮越,汗出津津,气耗阴损,而秋季的干风有时送来一丝凉意,称为“温燥”,人们表现出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心烦少眠等症状。此时,大补、温补会助燥伤阴,加重病情,只能清补。

此时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养心安神的莲子、清热生津的莲藕、滋阴降火的甲鱼、健脾养胃的板栗、补肾固精的核桃、健脾利湿的薏苡仁等,药物则选择养阴生津的西洋参、滋肾养肝的枸杞子、养阴清热的沙参等。

仲秋养生 和中为要

仲秋是暑热散尽,冬寒未至,不冷不热,气候宜人的好季节。这时万树结果,万叶归根,谓之“春华秋实”,可谓是养生的旺月。因气候宜人,五谷丰登,蔬果硕多,胃口大开,心情愉悦,怎能不贪食畅饮呢!此时的饮食原则是突出一个“和”字,以防“秋膘”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脾胃损伤。

所谓“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晚秋养生 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感受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加强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为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除选用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3个核桃肉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对于需要在冬季进补的人来讲,此时也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通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秋高气爽,虽然天气宜人,但许多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秋燥表现。一些人认为这是正常反应,殊不知,若不及时除燥,秋燥还会进一步影响脏腑,病虽不大,也要早治疗,防燥正当时。

宝宝鼻燥流血 最好不要仰头

空气干燥,鼻黏膜分泌的液体挥发较快,鼻腔容易干涩发痒,这么一来,有些宝宝就会去挖鼻孔,一旦用力过大就会使鼻腔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引发鼻出血。家长急坏了,有的让宝宝仰头,有的让宝宝举手,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如何?

南京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彭郑坚主任医师介绍,秋季天气时冷时热,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门诊上不少儿童、年轻人出现鼻内微细血管破裂而流鼻血的情况。一般而言,鼻粘膜中的微细血管破裂并不需要特别治疗,可自行解决。但采用“后仰止血”的方法,只是眼睛看不见流血,实际上血还是在往里面流。而且这种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危害,采用“后仰姿势”时,血液可能流经咽喉部,进入食道或胃肠,产生呕吐等不适感。出血量较大,还可能流入气管,影响呼吸系统功能。

彭郑坚介绍了正确做法。首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影响止血。同时保持头部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以免留在鼻腔内干扰到正常呼吸。然后,用手指捏住部分鼻肉,持续压紧五至七分钟,可帮助止血。也可用冰块敷在额头或鼻部,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血止住后,鼻内形成血块结痂,此时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剥落结痂,造成鼻血复发。出血量多、无法自行止血、经常流鼻血者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建议可煮一些秋梨汤、荸荠汤等给宝宝饮用,适当多吃一点水果与蔬菜;如果宝宝挖鼻孔,可以用小棉签蘸婴儿油或润肤露,轻轻擦拭宝宝鼻腔前部。

干咳无痰 不要急用止咳药

鼻干咽燥、干咳无痰是秋季常见症状,止咳药、感冒药、抗生素都用了,咳嗽还是止不住。南京市中医院内科骆天炯主任中医师提醒市民,秋燥咳嗽正是高发期,要注意润燥,不能一味用感冒药或止咳药。

骆天炯介绍,燥是秋季的气候特征,会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咳嗽无痰。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邪气会随风侵袭机体引起发病,咳嗽剧烈,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半月以上。有些人不当一回事,直接吃点止咳药或者感冒药,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容易引起误诊,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若干咳无痰无其他症状,可暂时观察不用药,采用食疗的办法解决。建议多吃一些润肺的瓜果和食物,梨是首选养肺润燥、润肠通便、预防咳嗽的水果。此外,还可以食用冰糖百合粥,百合可润肺止咳,冰糖也能养阴生津,特别适合干咳无痰并伴有失眠的人群。

便秘肛裂 上班族应多起立多喝水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工作、生活,更多的是对着电脑,工作繁忙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节约,一天到晚也不喝水,结果造成了便秘、痔疮、肛裂等,坐立难安。记者在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了解到,这类病人的增多与季节变化有关,人们在秋天没有夏天容易感受到口干,很多人就不习惯喝水,造成身体有脱水现象也不容易察觉。

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王业皇主任中医师介绍,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长,内含水分被过量吸收,以致粪质过分干燥坚硬,正常的排便频率紊乱,排便次数减少,超过48~72小时不解大便。长期便秘容易诱发肛裂,尤其是秋季气候干燥,且饮水减少,新鲜蔬菜、水果食用不足,往往导致便秘或粪便干结。长期排便困难,干结的大便可划破肛门,长此以往就会发生肛裂。而肛裂病人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疼痛,病人又常常惧怕排便,使粪便更长时间停留在肠道,水分被过度吸收而使粪便更干硬,加重便秘,造成恶性循环。专家建议年轻人尤其是上班族,应多起立运动,多喝水,秋季每日要比春季多喝水500毫升以上。少吃辛辣,规律作息,调整情绪,还有就是在吃上花功夫,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山药等。眼下可以多吃一些偏凉性的秋季水果,如梨、甘蔗、荸荠、柚子,但胃寒的人群应慎食。
秋燥为患,人们常感觉到虚烦燥火,食欲不振,口干口渴,而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为秋季补益佳品。

服用方法

含化法 将无皮西洋参放在饭锅内蒸一下,使其软化,然后用刀将其切为薄片备用,每次口含1片,每天用量2~4克。

冲粉法 将本品研为细粉状,每次5克,用纱布或滤纸包好,放入沸水中冲泡后代茶饮服。

炖服法 将原皮西洋参切片,每天2~5克放入瓷碗内,加适量水浸泡3~5小时,再将碗密封,放入锅中蒸20~30分钟,早饭前半小时服用。

蒸蛋法 将本品研成细粉状,每次用1个鸡蛋拌入本品5克,蒸熟后服食。

入菜法 将原皮西洋参切成薄片,做菜汤时每次放入5克共煮,汤、药同食,每日1次。

煮粥法 取大米50克,煮为稀粥,待熟后加入西洋参粉5克,再次煮沸即成,每日1次,作早餐服食。

泡酒法 取本品30克,加米酒500克浸泡7日后饮服,每日2次,每次空腹饮20~50毫升,并嚼食洋参。

炖鸡法 西洋参10克,母鸡(乌骨鸡为佳)。将西洋参切片,纳入鸡腹中,隔水蒸熟,调味佐餐服食,并嚼食洋参。

服用禁忌

服食西洋参时不宜饮茶,因茶中含有鞣酸,能与西洋参的有效成分结合使吸收下降;服用西洋参后不宜吃萝卜,因萝卜破气,而西洋参补气,若两者同食,西洋参补气作用大打折扣。服用西洋参时不要喝咖啡,以免减轻功效,一定要多喝水。

上一篇:杠铃运动健身长寿

下一篇:健康高龄的奥秘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