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保健养生>正文

小寒节气养生方法

  1月5日,小寒节气如约而至,民谚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从字面上来说,大寒好像要比小寒还要冷,但实际上,小寒却比大寒冷,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说“冷在三九”,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对于气虚、阳虚、血虚患者来说,这个时候最怕冷。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膳门诊的专家们提醒,即使药膳驱寒也要对证,以上三类患者不妨试试以下三种汤品。

  小寒是一年中第二十三个节气,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小寒”莅临之际,人们应遵从《黄帝内经》冬季养生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起居保健

  《黄帝内经》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严寒时节应有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还要注重双脚的保暖。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脚要保暖,睡前要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

  “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现代医学也认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精神调摄

  冬季易受到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要注意情绪调节。

  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饮食调养

  冬季膳食应多吃温性的食物,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民谚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吃些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锻炼强身

  冬季适当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并补阳光照射不足。冬季起床后用凉水洗手、洗脸,这对身体有益,可“唤起阳气”,增强耐寒抵抗力,对适应环境变化有所帮助,并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

  冬季锻炼可打太极拳或拍打功、疏通经络功等;或做慢跑、散步、跳绳、球类等运动项目。但不可运动过量,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刘世巍)

 

  气虚——黄芪牛肉汤

  许女士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很郁闷,因为自己比较怕冷,但是又容易出汗,她常常认为只有热量比较足的人才会在“小寒”这样寒冷的节气出汗,自己明明很怕冷,怎么可能还出汗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紫金馆食疗专家郭海英教授介绍说,中医认为,人体中的“气”具有调节人体体温和控制毛孔开阖的功能,因此,当人“气虚”时,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减弱,也难以控制毛孔的开阖和汗腺的分泌,从而出现怕冷但又爱出汗的症状。气虚体质的人除了怕冷和爱出汗外,还往往表现为肌肉松软,体力较差,只要体力劳动的强度稍大就容易累。身体防御能力一般不怎么好,容易感冒,感冒后康复的时间也比别人长。

  【推荐食疗方】黄芪牛肉汤

  原料:牛肉(瘦)1000克,黄芪12克,党参12克,大葱20克,姜15克,料酒20克,小葱5克,胡椒粉1克,盐10克,味精2克。

  做法:将黄芪、党参洗净;经过加工装于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姜、葱洗净;沙锅置大火上,倒入鲜汤2000克,放入鸡骨架,加入牛肉块、中药包煮沸,撇去浮沫;加姜、葱、料酒,移至小火上炖熟透;拣去中药包、姜、葱、鸡骨架;加入精盐、胡椒粉、味精、葱花即成。

  点评: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功效,党参具有健脾补肺、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适宜于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阳虚——干姜肉桂羊肉汤

  不少人都认为怕冷就是阳虚,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如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阳虚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人阳气不足时,不能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会出现怕冷的现象。一般阳虚的人有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甚至是完谷不化等症状。根据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不同,表现的症状各不同。比如心阳虚,除了通常阳虚都会有的症状外,还有心悸、憋闷、心前区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表现。肝阳虚,可出现头晕目眩,两侧肋下不适,乳房胀痛,易惊恐或情绪抑郁等表现。脾阳虚,可出现食欲不佳,打嗝、嗳气、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症状。肾阳虚,有腰膝酸软、小便或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等表现。肺阳虚,通常表现出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音低且少言等症状。

  但是无论哪种阳虚,怕冷、手脚冰凉是阳虚者的最主要表现。如果阳虚怕冷的症状不是很严重,不妨尝试食疗驱寒。

  【推荐食疗方】干姜肉桂羊肉汤

  原料: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肉桂15克。盐1克,大葱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肉桂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即可。

  点评:很多人对生姜比较熟悉,但是并不很了解干姜的功效。干姜多数是生姜晒干或烘干后的成品。生姜偏于散寒,干姜比生姜多了温中回阳,尤其是温暖脾阳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汤中就有它。凡阳虚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温者都比较适合用。肉桂是寒冷季节最为常用的调味食品,有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的功用。古代凡治疗阳虚之名方,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皆用肉桂为主药。肉桂甘辛大热,不仅能补阳气,又能散寒邪,故凡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用。干姜、肉桂与羊肉一起做成药膳,更有利于增强补阳祛寒的功效。

  血虚——鸡丝阿胶汤

  很多女性朋友怕冷多是由于血虚,为什么这么说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食疗专家李新珍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经、带、胎、产都可能造成失血,而经期劳累、月经量过多、生产时出血过多等等都会导致血虚。女性血虚有寒者,一般都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乏力、四肢怕冷等症状。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不妨试试鸡丝阿胶汤。

  【推荐食疗方】鸡丝阿胶汤

  原料:鸡胸脯肉100克,牛奶1000克,阿胶80克,姜10克,盐2克。

  做法:鸡脯肉洗净,切成鸡丝;阿胶碎成小块,放沸水锅内隔水蒸化;生姜洗净,去皮切片;鸡肉丝、阿胶、姜片、鲜牛奶同放炖盅内,盖上盅盖;隔水炖1小时,取出,加入精盐调味即成。

  点评:阿胶为补血之佳品,尤为适宜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滋阴。止血常用阿胶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

  小寒时已进入数九寒天。严寒的天气里,饮食和起居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适当进补有选择:进补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的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鸡肉、羊肉、猪肉、鸭肉等,还可配合用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衣着起居有讲究:外出要戴帽,睡觉勿蒙头。在寒冷的天气下,如果只是身上的衣服穿得很暖和而不戴帽子,体热很快就会从头部散去。这种热散失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黄帝内经》有这么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身体锻炼不放松:生命在于运动,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冬日养生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太阳出来以后,锻炼为佳。(苏永涛)

  《黄帝内经》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尤其强调人在冬天“必待日光”。

  冬季是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闭藏潜伏。此时,人们在生活上理应“去寒就温”,尤其是抗寒能力较弱的老人与小孩。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写道:“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几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非常明确地阐述了晒太阳对于小儿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古代文人墨客对“冬日负暄”更是赞不绝口了。杜甫吟:“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曦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白居易咏:“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韦应物唱:“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尊中物,余事岂相关。”周邦彦谓“冬曦如村酿,奇温止须臾。行行正须此,恋恋忽已无。”与白居易的冬天晒太阳如饮美酒的感受相比,金圣叹甚至觉得“负曝奇温胜若裘”。

  现代科学研究已表明,日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尽管这种光线肉眼看不到,但它却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增强皮肤弹力、光泽和柔和性,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并能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体内糖代谢,促进钙、磷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而占日光60%~70%的红外线,却能透过皮肤到皮下组织,对人体起到热刺激作用,从而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怪不得每次阳光越过棉衣、爬满皮肤时,人们似乎总感觉到它直捣心胸滋进肝润到肺,使身体豁然舒展振奋。

  由此可见,冬天多晒太阳既是一种低成本的驱寒方法,更是一种原生态、低碳的“供暖”措施。(赵柒斤)

上一篇:延年益寿八法

下一篇:雾霾天 简单锻炼健身小运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