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症,古称哑科,临床医生遇之多有畏难,有“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之说。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古代医家对于小儿疾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小儿推拿通过医者特殊手法施治于患儿四肢、头面、躯干等特定部位取得疗效,这就使得儿科推拿运用经络诊察法更具优势,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笔者临证多用针灸,但小儿见针多会恐惧,所以接诊小儿时常常“以指代针”,运用经络推拿治疗,患儿乐于接受,且疗效迅速,多能在1~2诊解除患儿病痛。经过10年数百例临床验证,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故此向同道们总结推广。
儿科病症特点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的形气禀赋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最为突出,尤其以肺、脾两脏更为娇弱,容易被外邪和饮食所伤;而心、肝两脏气血相对充盛,在外感风热或饮食积滞的扰动下,易生火热。临证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病症(腹痛、疳积、吐泻、消化不良等)、呼吸系统病症(外感发热、咳嗽、鼻炎等),另外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亦出现遗尿、高热惊风、抽动障碍等疾患。总之,小儿病比较单纯,很少见到气血逆乱、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疑难杂症,诚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所云:“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这就给儿科疾患临证辨析病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经络诊察在儿科病诊断中的应用
小儿生理“脏腑清灵,血气未充,形质娇嫩”,皮、脉、肉、筋、骨均未成熟,所以经脉结构形态不如成人清晰,而且由于肌肉娇嫩,皮肤腠理菲薄,病变导致的经脉异常非常明显。笔者在临床见到的经络异常多属太阴、阳明经,与儿科病多为外感、饮食所伤等病因相符。此外,笔者还常接诊抽动症或者夜间哭闹等病变,多见督脉、少阴、太阳甚至厥阴、少阳经的异常。与成人相比,小儿经络异常的特征有如下特点。
脾胃病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异常为主。手太阴经异常最为突出,多在尺泽穴或尺泽下见较大结块,结块一般比成人松软(成人一般较硬);孔最穴上下出现滞涩感,感觉经络缝隙比较狭窄;其次,患儿阳明经多见异常,包括手足阳明经,大便干者可见曲池穴下段结块或紧张度增高,上巨虚穴段硬结,消化不良的患儿阴陵泉处亦可见到明显结块,腹部触诊可见胃肠胀气感。经络异常程度与病症的轻重呈正相关。
外感病小儿心、肝两脏相对充盛,易生火热,小儿脾胃不足,饮食不能自控而多生食积。临床所见小儿外感疾病多为寒包火所致,这种内火既有心肝生理之火过盛,又有食火的资助,此时若调护不当,稍感寒凉极易伤风外感。所以小儿外感病与消化系统病相同,多见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异常,同时兼有太阳经头颈部肌肉僵硬、上背部寒凉,胸背部椎间隙缝隙狭窄或饱满,压痛明显等异常表现。
神经系统调节障碍临床目前常见的有抽动症、睡眠难安、夜啼哭闹等症,此类病症在儿科疾患中病机稍显复杂,既有饮食积滞、阻塞气机升降,又兼心肝火旺,火盛伤阴所致。在经络诊察时可见手足太阴、阳明经、手少阴、足少阴和督脉上背部异常,手足太阴与阳明经的异常表现与脾胃病相似;手足少阴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手少阴神门至灵道一段僵硬,有结络或者脆络,足少阴太溪至复溜一段僵硬。督脉及足太阳上背部可以触及明显狭窄椎间隙,触之压痛明显,之旁的膀胱经背俞穴处亦有敏感压痛,手足太阳经四肢部较少发现问题。病程较长的患儿,还可见到手足厥阴经与少阳经的异常,主要是手厥阴心包经缝隙狭窄、张力高、少阳经结块等表现。
经络推拿的手法
小儿病症单纯,临证多选择经络异常表现突出的经脉进行治疗。操作手法也很简单,易于操作。
经脉循推多在肘膝以下的四肢经脉循按推揉,小儿皮肤筋骨娇嫩,推拿时要用润肤霜加以保护,重点按揉出现结块、缝隙狭窄等异常的部位,推拿力度以轻快为度,但也要尽量用轻柔的手法将结块等异常揉散。
背部捏脊用三指或二指捏法在背部督脉及足太阳经脉路线进行提捏操作,往返7遍。目的在于将背部皮肤与皮下筋膜之间的缝隙通道打开,促进气血的运行。根据小儿病情,可在局部进行加强手法,如呼吸系统加强上背部操作,脾胃消化不良病症可加强背部中段操作,遗尿、发育障碍等病症可在腰骶背部加强操作,同时配合搓擦手法温阳益气。
揉腹此法对于消化不良、腹部胀气的患儿多用。小儿肠壁菲薄,揉腹时手法一定要轻柔。顺时针方向揉腹50圈左右,时间不要超过8分钟,同时要注意腹部深层有无硬结,在硬结处可加强点揉,但不要用力过大。
挤痧在四肢经脉结块较大的部位、任脉胸骨段、督脉背部椎间隙、膀胱经背俞穴等处发现经脉气血瘀结之处,均可采用挤痧的方法。挤痧时,先确认需要挤痧的准确位置,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对捏局部2~3下即可。出痧色泽亦可证实医者的诊断结果,实证者多黑紫,虚证色泽较淡。
临床需要根据具体病症和经络气化状态的特点,综合运用以上手法。同时根据病情以传统小儿推拿的手法配合治疗,以增强疗效。
典型病例
徐某某,男,6岁,2019年9月16日初诊。主诉:面部抽动近1年。患者1年前随父母旅居英国,由于不适应当地气候、饮食等,经常出现腹胀、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之后出现鼻塞、流涕等鼻炎症状,经过治疗,鼻炎症状好转,之后出现努嘴、耸鼻、眨眼等症状,1年来发作逐渐加重。西医诊断为“抽动障碍”(抽动症)。患儿出生时顺产,挑食,嗜肉食,喜甜。刻下症:发育良好,体格壮。面部抽动时发,努嘴、耸鼻、眨眼,舌苔厚,舌红。
经络诊察:手足太阴经异常明显,足阳明经足三里至上巨虚一段有较大结块。
辨经:太阴运化不畅,阳明失降。
选经:取太阴、阳明经调理。
推拿治疗:选取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前臂部、小腿部循推按揉,重点按揉尺泽、孔最、曲池、手三里、合谷、阴陵泉、足三里等腧穴。尺泽揲法出紫黑色痧印,配合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按揉,捏脊7遍。
9月23日二诊:努嘴、耸鼻、眨眼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按照前诊取手足太阴、阳明经推拿治疗20分钟。两次治疗后,患儿母亲微信反馈,已经不再有抽搐症状。因路途较远停诊。
同年11月,患儿因面部淋巴结肿来诊,家长述患儿面部抽动症状完全消失,鼻炎症状也缓解很多。
按近年来儿童抽动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经络推拿治疗此病疗效快捷,尤其是在发病早期。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病史在1年以内的患儿,病机尚属单纯,此案即属于病史较短的1例。这类患儿经络异常以太阴、阳明为主,少阴、太阳未见明显异常,在抽动症状发生前患儿生活起居环境由于远距离搬迁,出现呼吸道过敏症状,太阴、阳明运化布散功能受到影响,伴有较明显的脾胃运化积滞证候表现。根据本案的证候结构特点,结合经络诊察的发现,判断此案病机以太阴、阳明运化失常为主,选取太阴、阳明经配合背部膀胱经捏脊消除积滞,一诊即取得显效,二诊获愈。
受本案启发,笔者考虑儿童抽动症早期,先由太阴、阳明布散精微功能受阻开始,郁久化火,继而影响少阴、太阳经循环,甚至后期可以发展到厥阴、少阳循环障碍,将小儿抽动症按照经络异常和病程划分,将使我们对小儿抽动症的病因病机认识更加全面,治疗也更加有针对性,最终提高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