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艾灸>正文

艾灸的方法:艾炷灸 艾条灸

    艾灸的方法以艾炷灸和艾条灸最为常用,是灸法的主体部分。在使用艾炷灸时,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于皮肤穴位上燃灼的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而艾条灸也根据是否与皮肤接触,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艾炷灸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一、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烧灼灸。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溃破、化脓,留永久瘢痕。

    方法是①点穴:因施治时间较长,疼痛剧烈,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②施灸:首先按要求制作好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图以少量的葱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一般可灸7-9壮。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或创可贴,可1-2日换贴1次。在使用化脓灸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

    (2)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以温熨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不留瘢痕。

    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二、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衬隔物常用的有姜、盐、蒜。因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1)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患处,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病症。

    (3)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该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4)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3厘米,直径约2厘米)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疮疡。

    此外,还可以用豆豉饼、胡椒饼、黄土、核桃壳、面粉作为衬隔物施灸,方法同前,但功效各异。

    艾条灸

    艾条灸是艾灸法的一种,其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薰灸或灼烫的方法。如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为药条灸。艾条灸有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一、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10-20分钟,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按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此法适用于各种病证。

    (2)雀啄灸 将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等。

    (3)回旋灸 将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适用于风湿痹痛、神经性麻痹及病变面积较大的皮肤病等。

    二、实按灸

    旋灸时,先在施灸腧穴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待火灭热减后,再重新点火施灸,每穴可按灸几次至几十次。根据艾绒里掺入的药物不同,又分为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百发神针等。

    太乙神针:含有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细辛等药物的艾条。

    雷火神针:含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药物的艾条。

    百发神针:含有乳香、没药、生川附子、血竭、川乌、草乌、檀香末、降香末、大贝母、麝香、母丁香的艾条。

上一篇:痛经勿愁 灸疗解忧

下一篇:艾灸棒好用 更需懂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