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95岁的国医大师程莘农离开了我们。
程莘农是首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传承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和学术传承人,我们有幸直面感悟老师的风范,并多次聆听过程莘农教授的学术报告以及他对针灸学科特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许多精辟论述和极富创造性的真知灼见。
依经据典,发古解难,发微经络腧穴理论
程莘农在针灸理论、临床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贡献,同他一生的治学严谨和勤奋是分不开的。认真务实精神是程莘农治学的体现,他常说:“无论做人、做学问,都必须认真务实”。本着这种精神,他对经络的研究认真对待,客观务实。20世纪60年代后,程莘农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研究上,他主持完成的“经络体表循行8l例研究”是我国早期经络研究的代表。上世纪70年代起,程莘农开始循经感传的研究,他证明了循经感传的体表循行路线与古典医籍记载基本一致,为“经络”的存在首次提供了结果明确的客观证明。八五期间,程莘农被聘为“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人群普查、各种生物学指标研究以及现代物理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
程老主张现代经络实质研究要客观务实,应用历史和科学的眼光看待经络学说,区别对待“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客观认识经络与现代解剖生理结构的相关性,同时还应与临床结合,重视腧穴、病症在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地位。
此外,程老对《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研究颇深,认为先有《灵枢》,后有《素问》,并从先秦诸子书中追溯了《内经》理论的渊源,概括《内经》十二经病候证治规律,总结考证五输穴和“八会穴”的特点,撰写出“难经语译”“难经概述”“骨会、髓会穴名考”等文章,阐述了六阴经有原论、八脉交会穴与心、脑、督脉辨证关系论。他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获多项奖,其中“十四经穴点穴法”获卫生部科技乙等奖,“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经络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创立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
程老特别强调:“要精通针灸,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在中医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在临床上则强调针灸与汤药并重,提出“针药一理、穴药同效”,类比气海、关元效如黄芪、党参,百会功似升麻;系统的将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应用到针灸学科,创立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
“缘理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理:依病候部位,考经脉循行,归经辨证;法:依病证立法,善用补泻温清升降六法;方:依治法定方,君臣佐使,大小缓急奇偶复;穴:依处方选穴,主穴配穴,随症加减;术:依穴定术,三才针法,因人而异。如此不仅创立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对针灸学科的指导和应用。
改良三才针法,强调得气至上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程老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方法——三才针法。包括三才选穴、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三才一体,得气为先。程老指出针刺时要辨证确定三才针刺深浅,灵活掌握针刺方向,通过提插、捻转和振颤3种得气手法的配合,实现补泻,气至病所,对针灸提插捻转补泻的强度进行了量化,对针刺深浅、方向、提插、捻转和振颤等操作要点进行客观表述,形成了“程氏三才针法”。
重视临床疗效,得气为上、以用为本是程老的治病之道。他指出,针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得气。进针的最终目的是寻求针下得气,在运用手法的同时,更要注意针下得气,气至才能生效。得气之时病人有针感,医生手下也应该有得气感。针感以直接刺激的感觉为主,所以有时有针感不一定是得气,此时可停针待气,若为了单纯追求针感而反复提插,结果虽然有某种“针感”,但却可能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往往不佳。另外,医生若不细心体察针下情况,而以追问病人的感觉为主,这样,就会心中无底,疗效很难保证。
完善病候部位和经脉循行相结合的归经辨证取穴原则
程老对内科、妇科等病症的诊治独具特色,创新了中医针灸对许多疑难病症的诊治思路,总结了据症取穴、压痛选穴、病症结合选穴、原络配穴和俞募配穴和奇经八脉证治经验,并创立了在临床上所特有的“一窍开百窍法”“通调四关法”“八穴镇痛法”及“程氏三才针法”等,这些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其中据症取穴,即审症选穴,强调症穴相宜,如“一窍开,百窍开,窍闭不开取百会”;压痛选穴法,即取压痛点作为针灸治疗点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与非穴位压痛选穴两种;病证结合选穴即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相参配穴;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俞募配穴强调俞穴在背部,募穴在胸腹部,主张前后配合。程老主张在临床实践中要做到,一要认证主穴不移,配穴灵活加减;二要按照体位变化,重视骨度取穴;三要学习他人用穴,注重实际效果。
领衔编著《中国针灸学》开拓针灸国际教育
为推动针灸走向国际,扩大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自1975年开始他便全心倾注于国际针灸教学工作,是针灸国际培训的倡议者、开拓者和践行者。在国际针灸教学中,教材问题需首先解决。程莘农十分重视针灸教育的建设,带头编写针灸教材。他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中国针灸学》《针灸精义》《中国针灸学概要》《针灸疗法》等国内外各种版本的初、中、高级针灸教科书。《中国针灸学》一经问世便风靡海内外,成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针灸水平考试或针灸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在长达20几年的时间内,由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再版了几十次,被译为英、法、西等多种语言的教材,并一直是中国国内国际针灸教学的教材,是欧美各国中医学子们认识和学习针灸的入门向导,这使得程莘农和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闻名遐迩。
针灸“传扬”是程老最大的心愿。几十年来,程老始终坚持自己花钱购买笔墨纸砚,为中心每一届结业的外国学员们赠送他亲手书写的一幅幅书法作品——“针灸传扬”,现在程老的字已经挂到106个国家地区、近万名学员的诊室里。程老期冀“针灸传扬”这四个大字,能把医者的责任与精神传及后学,也鞭策他们继续将针灸事业发扬光大。数十年的辛勤耕耘,桃李满园,于1986年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颁发的优秀教师证书、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88年荣获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荣誉教师证书。
程莘农在中医事业上的贡献卓著,德高望重,他的离世让我们悲痛万分,我们要继承他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发展针灸事业,完成中医针灸传扬世界的宏伟目标,以此告慰程莘农教授在天之灵。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程莘农先生,他是我的老师,就像父亲一样……。”这是2007年10月30号中国俄罗斯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一场报告会上,俄罗斯卡强先生报告的开场语。
程莘农院士是新中国针灸对外教育及传播的开拓者。他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进修班,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教师。1956年间,朝鲜的金光一等来我国学习针灸,并对经典著作《难经》很感兴趣,程老的第一次对外教学便以《难经》开始了。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程莘农教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与金光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针灸国际传播的第3次热潮,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1974年,中国政府在北京开办了“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1983年更名为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从此,“国际班”成了程老最为挂念,也是嘴边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在我们跟随程老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能感受到程老把“国际班”当作了自己的家,对“国际班”的感情是他对针灸情感的延伸,而且延伸的很长很久,延伸到每一位学员。作为“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终身名誉主任,程老对中心的发展,从校舍、编制、教材、大纲、考试等无不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凡是到中心来学习的人,程老都善待有佳,都会自己花钱买纸墨,写一幅“针灸传扬”,送给他们,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它持续了30多年,他的愿望,随同这四个娟秀的大字飘到了世界上的106个国家,它已经成为“国际班”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所深含的是一种使命,是对针灸事业的一种情结。
《中国针灸学》是程老主编的一部名著,它不仅是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经典教材,它还被重印几十次,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不少国家针灸教学和针灸考试的蓝本,30多年来一直是针灸普及对外教育的经典著作。《中国针灸学》让程老在世界针灸舞台享有了崇高的荣誉。他曾被聘为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许多国家针灸学会或学校的名誉会长和校长。程老的足迹遍布美国、法国、英国等数十个国家。
程老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地在影响着后辈的学子们。程老每天6点就到诊室,这种勤奋成了我们最好的榜样。还记得作研究生刚入学时,程老说:“研究生了,主要靠自己,你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兴趣,来做研究,时间要抓紧。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句看似平淡的开堂语流露着程老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我们能毫无顾忌地与程老讨论自己想要做的课题,都是在他开明的育人思想鼓励下才发挥了淋漓尽致。务实是程老教学育人的另一信条,特别是在临床上,程老经常告诫我们:理论和手法要特别注意,不能搞玄学。他在临床中提倡的“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以及“程氏三才法”,凸显了他的学术理念,让我们能学以致用。凡是在临床上跟过程老的学生,都忘不了程老让你卷起袖子,在外关穴上做“三才法”针法和“得气”体验的场景。
程老一生为新中国,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针灸人才,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如今活跃在针灸领域的许多行业精英大都曾是程老的学生,都曾沐浴过他的学养,今天,我们缅怀他的恩情,再一次感受了他那亘古不变学术信念。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爷爷》,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开头几句:每天清晨的晨曦中,一位留着山羊胡子、精神矍铄的老者,走过中医研究院的院落,走向他的诊室,十几年如一日……
今天,重写此文,往事一幕幕,耳畔仿佛还回响着清晨他拄拐行走时,拐杖击地的清脆之声,眼前仿佛还浮现着针灸所第一诊室里微微佝偻、忙碌的身影,鼻中还能嗅到他的“暗香楼”书房里墨香、艾香、烟草之香混合的特殊味道,唯“十几年如一日”要改为“几十年如一日”了。
我自幼在爷爷身边长大,耳濡目染的不只是中医针灸,潜移默化的首先是品行操守。从食而不语,到按时作息;从书法握笔,到篆刻背诵,爷爷的严厉让我记忆犹新。每当我做错了事,爷爷桌上黄铜镇尺就会不留情面地打在我掌心上,啪啪作响,由此也让我像他一样,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当然阳台罚站也是家常便饭,仰望天上白云朵朵,倾听楼下家长里短……
这几天,在这间爷爷生活了几十年的简陋居室内布置灵堂,望见小阳台,眼中不禁岑满泪水,同样发生在这里的、爷爷的慈爱瞬间亦一幕幕浮上脑海。小学时代每天一杯酸奶,也许是我长到一米八的直接原因;出国带回的各国邮票,也许是我掌握信息分类方法的最早训练;带我随针灸国际班的外国学生登长城、游颐和园,也许是我接触世界的开端……
很多人问我,走上针灸之路,是否缘于爷爷的教化、引导、期许,甚至命令?我会回答:是爷爷让我与针灸有了今世之缘,他就像深夜航行中的灯塔,在我每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时,都指明方向,照亮前途。
初学中医,最缺的是信念,最难的是坚持。记得大一时有两门主课,一门正常人体解剖,一门中医基础理论,前者知识点所见即所得,全部具象,后者知识点看不见摸不到,全部抽象,于是同学们就中西医学的科学性展开讨论,这其中不乏质疑中医之声,甚至退缩畏学。而我,从不缺少信念,因为在爷爷的诊室里看过太多鲜活的病例,感受过太多的感谢与感动,甚至近日在爷爷灵堂前,还听到早年间一位患者讲述爷爷三针治好腰痛,让其抬着进来自己走出去的神奇故事。而我,也从不缺少坚持,因为自我记事起,爷爷就在出诊、讲课、开会、科研、讲学中奔波着,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而且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爷爷在繁忙工作中收获的满足和快乐。
大学毕业,我为就业工作,还是继续读研而纠结。爷爷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他说:“你现在顶多是一名医生,能独立做一些医疗工作;当你知识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经过努力你会成为医师,不仅会医患者,还要会教化患者,还要会教导学生;而终极的目标是成为医家,即要对行业、对社会做出贡献。”于是,我以当年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转读直博;于是,我一边门诊,一边任教,一边科普,努力成为患者的良友,学生的明师;更以成为医家为目标,以国医爷爷为榜样,誓把毕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针灸事业中,希望能像爷爷一样,见证中医针灸的辉煌,并分享它的光荣。
工作之后,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中,爷爷的学术思想深深影响着我:“缘理辨证”突出了经络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基于经络系统这一原始而朴素的医学模型而形成的定性诊断与定位诊断相结合的经络辨证方法;“据证立法”则以经络辨证为基础和准则,形成了补、泻、温、清、升、降六大治法体系;“依法定方”强调正确的处方选穴,应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所拟定的治法,结合穴性而进行,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明性配穴”充分考虑了穴位主治特异性与疾病辨证间的关系、与解剖部位间的靶向性特点,以及与配穴、与刺激方式和刺激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循章施术”则基于经络辨证的层次辨证特点,基于输穴穴性与刺激方式的关联,基于临床中更为精准地刺激病位从而提高疗效的需要,逐渐积累磨合形成了独特而实用的、作用于穴位不同层次的三才针法,以及在三才针法为核心的多种针灸刺激方法的组合应用。正如爷爷所说,在强调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贯彻理、法、方、穴、术五大环节的统一,针灸临床就会事半功倍,游刃有余。正是这一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成为我们这一辈针灸后学,在学术上不断成长,在临床上不断精进的知识源泉。
爷爷一生简朴,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针灸。八五、九五经络研究中的务实与严谨,使他成为中医针灸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厚的古文功底、最早编译校注《灵枢》与《难经》等医学经典,令他跻身中央文史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身影,见证着他几近耄耋之年,仍然为针灸鼓与呼的执着与奉献;七十余年行医路上的坚守与努力,诠释着他获得的首批国医大师称号等一系列至高荣誉;主编最早的国际针灸教程《中国针灸学》,并向世界传播针灸学术,促使针灸终于成为人类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中国拥有了一张通行于世界的“针灸名片”,更是他“针灸传扬”座右铭的最佳注解。
年已九旬,爷爷仍不遗余力传扬针灸。指导我们对《中国针灸学》进行修订,并强调教材要多介绍标准、规范和共识,把最新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宣传出去;从编辑、整理《院士文集》,对其临床经验进行系统详尽的总结,到指导针灸所完成中国科协对百名科学家学术思想的总结、传承、保护工作;从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到创建临床传承基地大诚中医连锁医疗机构;从录制珍贵的针灸学术视频资料,到审阅出版《程莘农院士集》《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从演示三才针法、指导学生临床,到多次出席“程莘农学术思想高级传承培训班”和收徒仪式,以爷爷为代表性传承人的程氏针灸,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都有他瘦小却如青松般坚定的身影。
2015年初,程氏针灸在澳大利亚的海外传承基地落幕,爷爷再次手书“针灸传扬”四字相赠,笔迹苍劲,力透纸背,功力不减当年,其与针灸之缘、待针灸之诚、对针灸之爱、扬针灸之愿,宛如初见。
国医虽逝,精神永生。谨以此文,缅怀爷爷。更赋诗一首,以追思怀念,亦勉励后学。
一代宗师仙鹤去,两袖清风育后人。
三才针法流芳名,针灸传扬不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