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刺治疗痹证

  《内经》认为,痹证是多种外邪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病因上《素问·痹论》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而没有正气不足亦不会发生痹证,所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指出血气不足,不耐邪袭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因此《素问·痹论》在论述肢体痹时说“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外因风寒湿之邪,只有在内因营卫之气逆乱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侵入机体而发生肢体痹。

  脏腑痹亦是在先有脏腑之内伤的基础上痹邪内传而成。即首先就邪气而言是肢体痹日久不愈,各在其所主之时复感于风寒湿邪而发脏痹,说明不仅邪气存在而且邪气较盛。另外《素问·痹论》指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在阐述六腑痹发生的病机时云:“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旨在说明若五脏所藏之神躁扰妄动,必致所脏阴精损耗,正气不足。而饮食不节,起居失常,造成肠胃损伤亦是引发六腑痹的内在病理基础。因此只有脏腑先伤,风寒湿邪才有内舍之机。

  《内经》中提出“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的循经、随病、随痛取穴的治疗原则,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结合脏腑之腧穴、合穴进行针刺。

  行痹,针刺治疗,张介宾云:“在分肉间痛而刺之,谓随痛所在,求其络而缪刺之也”;方药治疗,可选用《类证治裁》防风汤。

  痛痹,针刺治疗,《灵枢·寿夭刚柔》提出火焠药熨之法,提出“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方药治疗,可选用《类证治裁》加减五积散。

  着痹,针刺治疗,《灵枢·四时气》提出针刺足三里穴;方药治疗,可选用《类证治裁》川芎茯苓汤加黄芪、白术,或除湿蠲痹汤加蚕砂、防己、薏苡仁。

  热痹,方药治疗可根据湿与热的程度不同,选用宣痹汤、清热渗湿汤、加味二妙散及白虎加桂枝汤等。

  筋痹,针刺治疗,《灵枢·官针》提出用恢刺和关刺之法,马莳注曰“恢刺,以针直刺其旁,复举其针前后,恢荡其筋之急者,所以治筋痹也”,“关刺,直刺左右手足,尽筋之上,正关节之所在,所以取筋痹也”;方药治疗,可选《张氏医通》羚羊角散。

  肌痹,针刺治疗,《灵枢·官针》提出用合谷刺法,马莳注云:“合谷刺,左右用针如鸡足然,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方药治疗,可选除湿蠲痹汤加减。

  皮痹,针刺治疗,《灵枢·官针》载用毛刺法,张志聪注云:“毛刺者,邪闭于皮毛之间,浮浅取之”;方药治疗,可选黄芪建中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脉痹,以“血实宜决之”为原则,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合活络效灵丹之类。

  骨痹,针刺治疗,《灵枢·五邪》提出可选涌泉、昆仑穴,《灵枢·官针》提出用短刺和输刺法,短刺即慢慢进针,并摇动针体使针深入至骨,上下提插,以摩擦其骨。输刺即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方药治疗,可选用右归饮合肾着汤。

  心痹,针刺治疗可选神门、心俞或根据《灵枢·官针》提出的偶刺法治疗,即当其痛所,一针刺于胸前,一针刺其背部;方药治疗,可选《证治准绳》五痹汤加远志、茯苓、麦门冬、犀角。

  肝痹,针刺治疗可选太冲、曲泉穴;方药治疗,可选《类证治裁》五痹汤加枣仁、柴胡。

  肺痹,针刺治疗可选太渊、尺泽穴;方药治疗,可选《类证治裁》五痹汤加半夏、杏仁、麻黄、紫菀。

  脾痹,针刺治疗可选太白、阴陵泉穴;方药治疗,可选《类证治裁》五痹汤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

  肾痹,针刺治疗可选太溪、阴谷穴;方药治疗,可选《辨证奇闻》肾痹汤加减。

  肠痹,针刺治疗可选曲池、小海穴;方药治疗,可选《证治准绳》五苓散加桑皮、木通、麦门冬或吴茱萸散。

  胞痹,针刺治疗可选委中、束骨穴;方药治疗,可选《证治准绳》肾著汤、肾沥汤。

  众痹,针刺治疗,《灵枢·周痹》提出“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方药治疗,可选麻黄散加术汤之类。

  周痹,针刺治疗,《灵枢·周痹》提出“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方药治疗,可选《类证治裁》蠲痹汤加桂枝、白术、狗脊、薏苡仁,或《丹溪心法》上中下痛风方。

  综上所述,治疗痹证总原则为祛除风寒湿之外邪,内调逆乱的营卫之气。以上可供临床参考。

上一篇:针灸推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医

下一篇:智齿拔除 头面肿痛 针灸穴位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