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具的进化演变 针灸与电学结合

基于“医工结合”探讨针灸发展演变
 
“医工结合”中的“医”指大健康领域和生命科学的各种学科分支, “工”则指理工科等广泛学科范畴, “结合”强调了“医”“工”之间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医工”与产业界的融合[1]。它倡导学科间打破壁垒, 交叉融合, 围绕医学实际需求进行协同创新, 取得“1+1>2”的研究效果。强调其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促使成果转化, 保障健康, 救死扶伤, 敬畏生命。针灸是中医学的瑰宝, 在医学的漫漫长路中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发展, 医工结合恰恰带动了针灸的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针灸与之结合创造出新的针灸仪器和方法, 例如与电、光、声、磁、计算机等学科交叉[2], 给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的同时, 也使针灸逐渐定量化和规范化。
 
针具的进化演变
砭石是古代用于治病的石器, 也是最初的针具, 主要用做外治法。砭石的形状各不相同, 或者有锋, 或者有刃。同时古人还用动物的骨头、竹子、陶土制作成骨针、竹针、陶针。夏、商、周时期, 随着冶金术的应用, 出现了金属针。《黄帝内经》记载“九针”也在商、周时代萌芽。以后随着冶铁术的发明, 出现了铁针。开始为砭针并用, 即既有砭石又有金属针。从战国到秦汉, 九针逐渐取代了砭石, 同时九针也随着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生改变。发展到今日, 针具的品种繁多, 除一次性不锈钢针, 电针、磁针、光针等器具的出现带给针灸一片新天地。从砭石、九针、针灸治疗仪的进化演变可以看出医工结合的重要性。
 
针灸与电学结合
针灸与电学相结合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电针仪。1810年, 法国医生百利渥茨 (Louis Berlioz) 提出在针上通脉冲电的设想;1825年萨朗蒂埃 (Sarlandiere) 医生首次应用电针仪治疗痛症取得疗效。20世纪50年代, 朱龙玉确立了电针疗法[3]。电针仪是在针具上通以微量脉冲电流, 激发经络之气治疗疾病[4], 具有止痛、改善肌张力, 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随着电针治疗仪的应用, 又出现了电极治疗仪, 直接用电极刺激穴位, 免除了针刺的痛感, 疗效确切。
 
吴佳霓等[5]应用电针仪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 治疗时将电极线夹于针柄处治疗30min, 效果好于假电针组。陈伟业等[6]应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98例将行刨宫产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治疗, 由术前30min开始至术毕, 刺激劳宫、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发现治疗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炎性水平降低。邹丽萍等[7]采用中频治疗仪配合排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便秘, 效果较药物组好, 复发率低。尚芊等[8]应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 指标及评分优于单纯针刺组。该治疗仪把针灸处方、中医辨证和“子午流注”开穴制成了标准数码程序, 提高了临床疗效。张菶等[9]应用音乐电针仪针刺五脏俞募穴治疗产后抑郁患者24例, 治疗后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组。王春[10]应用电热针治疗颈型颈椎病, 总有效率达100%。
 
针灸与激光结合
最早是1966年匈牙利Mester教授提出了低强度激光刺激理论, 后期德国学者普罗哥将针灸经络理论和激光结合, 研制出第1台He-Ne激光针灸仪, 可以显示皮肤电阻, 以准确确定穴位。之后, 激光针灸仪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激光穴位照射除了具有针刺作用, 同时还有温热效应, 类似于热灸[11]。激光针灸以激光为刺激源, 具有无疼痛感、无创伤、可自主调节性的优点[12], 应用于内、外、儿、妇、皮肤、五官等科。
 
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 郑涵明等[13]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治疗组应用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穴位配合传统针刺手法治疗, 治疗20d效果明显好于口服西药组。对于肩关节周围炎和寒湿腰痛, 董刚等[14,15]应用内灸式He-Ne激光针灸针进行治疗, 相较于传统针刺法治疗1次即刻止痛效果好, 治疗10次后两组效果相当。张舒婷等[16]应用激光针灸仪照射太渊穴, 通过分析穴位点、经线上两穴位点中点以及非经旁开对照点温度变化值, 得出照射太渊穴可以升高手太阴肺经的温度。
 
针灸与超声波结合
1992年德国开始有超声治疗的发明专利,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超声穴位治疗兴起[17], 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出现用国内超声针灸治疗仪治病的报道[18]。此仪器是超声物理能量经过超声探头作用于人体穴位, 可以起到针和灸的双重功效。传统针灸与超声学相结合, 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声针灸有治疗无痛苦、安全无损伤、易学易用、疗效显著的优点, 但在临床中应用并不十分广泛, 对于痛症、炎症的治疗效果较好[19]。金完成等[20]应用超声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朱丹等[21]应用超声针灸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 取得良好效果。
 
针灸与磁学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初, 国内开始应用人工磁场治病, 到20世纪70年代磁疗技术受到国内外重视, 与传统针灸结合, 形成穴位磁疗法。此法是应用外部磁场作用于穴位, 使其影响穴位所在的经络, 从而改善不平衡的生物磁场。从磁疗贴到磁疗仪, 体现了医工结合带给传统针灸学的创新价值。穴位磁疗法具有止痛、消炎、抗癌、抗菌、镇静、催眠等作用[22], 为广大患者所欢迎。
 
张瑞敏[23]应用磁疗神阙、关元穴位贴敷法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张丽等[24]于针尾上套磁针器治疗单纯性肥胖。崔海等[25]将自制的穴位脉冲磁针放置于百会至健侧曲鬓穴的连线上, 治疗急性脑梗死。在高血压疾病方面, 李士杰[26]应用CPY-Z-1型平衡保健治疗仪于曲池、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处治疗, 此仪器利用磁能无创穿透性能好的特点达到治病目的, 治疗总有效率100%。
 
其它
除以上医学与电、光、声、磁技术结合以外, 还可以与红外线、微波等结合生产出红外线治疗仪、微波针灸仪, 与生物电子动态平衡理论相结合的经络导平治疗仪, 还有模拟艾灸的电热温灸仪等。在临床中发挥广泛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 医工结合还体现在利用西医的评价手段对针灸治疗进行微观分析。石文英等[27]应用fMRI技术评价针刺穴位后脑功能成像特点和差异性, 阐述了针灸中枢响应机制。司原成等[28]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针刺治疗肥胖前后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变化差异。
 
小结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 与光、电、声、磁、红外线、微波等科学技术结合, 创造出先进的针灸治疗仪器, 在临床中疗效显著, 减少痛苦, 方便易操作。同时一些计算机软件、仪器设备在针灸领域起到辅助治疗、评价、检测筛选等作用, 为针灸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设施, 无论在临床、动物实验、教学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工结合”必将带动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合作, 或者是综合性大学内部合作, 有助于学科交叉,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例如孙忠人团队中韩超博士和理工大学合作研制出自动电动艾灸治疗装置, 可以在艾灸治疗大鼠压疮时根据温度感传固定操作距离, 还可以模拟回旋灸, 使治疗更为量化、精准。但是近年高校实质性的医工结合不够, 高校医工交叉并未成规模, “形合”有余而“意合”不足。原因在于未能消除医学和工科等学科间的体制和学科差异, 只抓住自己的主干方向, 跨学科仍然被置于边缘地带, 这和校内管理、科研评价、利益分配有着紧密的联系。另外, 我国医工结合相对于国外起步晚、基础弱, 缺乏硬件措施、高创新能力团队和复合型领军人才, 这也导致“医工结合”的事倍工半、貌合神离[29]。同时针灸学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博大精深, 经络的神秘性, 临床治疗方法多样、灵活性, 使得针灸治病的手法和机制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尚且无法完全模拟、解释, 更增加了医工结合的难点。
 
今后在医工学科交叉方面健全完善体制和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科学管理, 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和科研团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29]。针灸如何与多学科交叉结合, 发挥其特点, 研究其价值, 使其量化、规范化、标准化, 也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笔者相信, 针灸必将与时俱进, 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为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孙忠人 田洪昭 尹洪娜 杨添淞 魏庆双 栾逸先 赵健宏 徐思禹 张文钊 赵丹

上一篇:何天有教授 活用经方与传统针灸针法

下一篇: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快针疗法 行补泻手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