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一篇论文,将深刺针称为针灸,浅刺针称为伪针灸;将经络上的穴位称为穴位,非经络上的阿是穴不作为穴位。并以此进行疗效对比。妄想以此推翻中医经络理论。其实该论文作者缺乏中医针灸的起码常识。浅刺、深刺、针刺放血、不刺破皮肤的啄刺、刮痧、拔火罐、艾灸、中医按摩、乃至现代的电针、磁针都属于针灸技法(其实所有的物理刺激技法都属于针灸的技法)。《柳叶刀》的这篇论文,给人有自打脸的感觉。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组成部分。以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为标志,针灸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已经有擅长针灸的名医。医缓于公元前581年给晋景公看病时,指出已病入膏肓,针灸药皆无能为力,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一份病例。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杰出医学家秦越人扁鹊,通晓临床各科,应用针砭、火砭、汤熨、按摩等多种疗法给人治病,他曾用刺法急救一位病势垂危的太子,被载入史册。
除史书文献记载外,考古学对针灸的起源作出了重大贡献。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公元前113年前)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银针,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针具。更早的针具往往使用砭石。《左传》收录到公元前550年的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恶石”,2世纪服虔注:石,砭石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制砭石小大。”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根长4.5cm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以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4菱形,可以用来放血。在山东日照县龙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二根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和9.1cm,尖端为三棱尖锥形和圆形。这二例新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砭石,将针灸医学的历史推前到距今40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