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急性阑尾炎中医穴位疗法

  急性阑尾炎是指阑尾的急性炎性病变,常波及阑尾周围组织,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本病中医诊断为“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生冷等物,损伤肠胃,湿热内生;或饱食后急剧奔走,使肠道运化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肠腑所而导致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主穴阑尾穴、上巨虚、足三里。恶心呕吐 加内关、上脘;发热加合谷、曲池;腹胀加大肠俞等。手法一般取强刺激,急性初期每日2~4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取穴:主穴:阑尾穴、足三里、阿是穴。配穴:恶心呕吐 加上脘、内关;发热加曲池、尺泽;腹胀加大肠俞、次髎。阑尾穴位置: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阿是穴位置:  系右下腹压痛最明显点(麦氏点)。治法:一般仅取主穴,每次取2~3穴。如某些症状明显,酌加1~2个配穴。操作上,除尺泽以三棱针刺血外,余穴均以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之泻法,行强刺激1~2分钟,留针30分钟至一小时,隔5~10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针1~2次。

  (3)取穴:主穴:膝四、大横。膝四穴位置:右膑骨外缘上4寸。治法:主穴均取。令患者仰卧屈膝,以28号2寸毫针直刺膝四穴,快速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采用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手法,使其针感沿大腿向上传导,以过腹股沟到小腹为佳。大横穴,可沿腹向下呈45度角斜刺,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之法,促使针感向下传道至腹股沟,使两侧针感相接。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一次。每日1~2次。

  2.耳针疗法

  取穴:主穴:新阑尾点。配穴:发热加皮质下、耳轮,呕吐加迷根。新阑尾点位置:位于对耳轮耳腔缘,在臀与腰椎之间。治法:主穴,每侧注入注射用水0.2毫升左右,每日两次,症情缓解后每日一次。依据症情酌配穴1~2穴。用毫针刺法,探得敏感点以后,速刺人快速捻转,刺激宜强,持续捻转2~3分钟后,留针30分钟至一小时,其间可行间断刺激。每日1~4次。耳轮穴用刺血法,每日一次。

  3.电针疗法

  (1)电针:取穴:主穴:阑尾穴、阿是穴、右天枢、关元、中脘、气海、膈俞、血海、大肠俞。配穴:曲池、合谷、内关、内庭、支沟、阳陵泉、大肠俞。治法:主穴中阑尾穴每次必取,另选主穴 4~5个,交替使用。配穴根据症状酌情选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针刺,进针 5分至一寸,手法以捻转提插为主,得气后接 G6805脉冲电针治疗仪,选择波型为连续波,输出频率为80~12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用立式TDP神灯照射腹部压痛点,留针40分钟,一般经一次治疗,疼痛即可减轻。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

  (2)选取阑尾穴为主穴,配右侧天枢、足三里穴,进针3厘米,行提插法后,接通电针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隔8~24小时针刺一次。

  4.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阑尾穴;药液:注射用水。阑尾穴双侧均取。体质强壮、针感迟钝者,针尖向上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注射速度稍快,每穴 10毫升,5分钟内注射完毕;体质弱或针感强者,针尖直刺或向下斜刺,每穴5毫升,缓慢推入。每日一次,3~4次为一疗程。

  5.拔罐疗法

  (1)取穴:主穴:神阙、膈俞。配穴:天枢、中脘、关元、阑尾穴。治法:令患者先取仰卧位,针刺配穴,每次选2~3穴,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留针一小时左右。留针期间,每隔10~15分钟捻转提插一次。取针后,嘱患者转成坐位,用皮肤针弹刺主穴,至局部潮红并轻度出血,之后在神阙穴吸拔大罐,膈腧穴左右分别吸拔中罐。留罐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呈深红色为宜。上述方法,根据症情,每日治疗1~2次。不计疗程。

  (2)取穴:主穴:分两组。①府舍、腹结、阑尾穴;②大横、阿是穴、阑尾穴。配穴:恶心、呕吐加上脘,反跳痛明显加天枢,体弱加关元。治法:每次取一组主穴,阑尾穴取双侧,余取右侧。据症加配穴。腹部穴除关元外,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5~10下后,立即拔罐,关元穴仅拔罐不点刺,均留罐15分钟。阑尾穴仅针刺,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捻转泻法1次。两组主穴可交替轮用。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天。

  (3)急性阑尾炎选穴天枢、上巨虚、阑尾穴、足三里;慢性阑尾炎选穴气海俞、大肠俞、居醪、冲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6.敷贴疗法

  (1)芒硝、大蒜(去皮)各30克,共捣成糊状备用,用时先在右下腹衬1~2条凡士林油纱布,再涂药,盖纱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

  (2)四黄散用醋或水调成糊状,敷于腹部,保持湿润,或用四黄膏、玉露膏、金黄膏等外敷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每日1~2次,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上一篇:揉天枢穴按中脘穴治腹胀

下一篇:老人消化不良 按按内庭穴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