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急救穴,人中穴,极泉穴,太阳穴,劳宫穴,孔最穴,丰隆穴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
 
生了病大多都要吃药,问题越多,家里常备的药也就越多。
 
其实,在我们正常用药的同时,常按身体上的穴位,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急救穴,记下用处大
 
1
止休克掐压人中穴
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中医认为,突然昏厥是因人体经气一时紊乱、升降失调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窍失养所致。
 
人中穴属督脉,督脉入属于脑,出巅顶交会于肝经,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回阳救逆、解痉通脉的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取穴:唇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用法:掐人中前,应先察看患者有无呼吸、心跳,如果没有,应先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操作方法:将大拇指指尖压在穴位上,一紧一松地按压,力度要贯穿指端,节律均匀。
 
2
心脏不适按极泉穴
突然感觉心悸、心痛,这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期症状,若此时身边没有急救药物,该怎么办?
 
危急关头,一定不要慌,先拨打急救电话,不要随意走动,听从急救人员的指令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护车的同时,可以请家人弹拨心经上的急救穴,极泉,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救护时间。
 
取穴:上臂外展,腋窝最深处的动脉搏动处。
 
操作方法:伸出你的左臂,用右手拇指伸入腋窝内,用力弹拨,注意弹拨时手指要用力向内勾按,速度不要过急,有酸麻感,即可。
 
3
止头疼按压太阳穴
太阳穴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两条阳经从它周围经过,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为“太阳”穴。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揉按太阳穴可清肝泻火、止痛明目、通经活络、振奋精神。
 
取穴: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操作方法:用双手中指指腹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太阳穴,力度千万不要过大,以免使头痛加剧。
 
4
止鼻血捏脚后跟
经常熬夜、抽烟会使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旺盛、循经上炎,出现流鼻血、牙痛、咽干、喉咙痛等“上火”症状。
 
按揉脚后跟为远端取穴,有引火归元、清热滋阴、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取穴:脚踝和脚跟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在穴位上,一松一紧进行按压,至症状缓解即可。
 
5
心火旺按劳宫
心火亢盛多见于工作压力较大、烦心事较多、遇事老爱着急的人。
 
这类人大多有情绪烦躁、夜间浑身燥热而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
 
此时,最好的清火药就是劳宫穴。
 
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也可按压劳宫穴。
 
取穴:劳宫穴位于手握虚拳时中指指尖点到的位置。
 
操作方法:可内外劳宫(手心为内劳宫,对应手背处即为外劳宫)同时掐按,使麻胀感蹿至中指尖,即可泻心火。
 
6
久咳不愈按孔最穴
不花钱的止咳糖浆就是孔最穴。
 
取穴:孔最穴位于伸臂侧掌,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操作方法:拇指深按于穴位,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后,像弹拨琴弦一样地往返拨动。
 
7
咳嗽有痰,丰隆穴
咳嗽咳痰时可将丰隆穴与孔最穴联合使用。
 
取穴:外膝眼与外踝前缘平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前嵴外侧约二横指处,按压有沉重感。
 
8
止便秘点按天枢穴
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
 
取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约3横指)。
 
操作方法: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
 
坚持1分钟左右,可产生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9
降血糖按然谷穴
降血糖最常见的药物是二甲双胍,其实人体里也自备了二甲双胍,那就是然谷穴,然谷穴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
 
取穴: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洗完脚可用拇指用力点揉这里,直到有明显的酸胀感为止。
 
10
止胃痛揉按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
 
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及时就医,谨防意外发生。
 
养护好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急救方法你最好要知道,也希望你永远用不上!

上一篇:按穴位 找痛点:水泉穴,阴郄穴,地机穴,孔最穴,中都穴

下一篇:按承山穴祛体内湿气 艾草生姜祛寒湿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