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小儿肌性斜颈(歪脖)穴位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导致本病的因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前者较后者多见。先天因素,其一,患儿在母体宫内头位不正,致使胎儿侧颈肌(特别是胸锁乳突肌)血循障碍,肌肉发育不良;其二,因胎位不正(如臀产、横产等)分娩时头部过度旋转,牵拉导致使胸锁乳突肌受损伤等,使肌肉充血形成血肿,因而发生病区肌肉纤维化。当婴儿出生数日或数周后既可发现患侧颈部肌肿物。其肿物大小依据损伤程度,病程长短而各有差异,肿物形状有的成节节样,也有的则成条梭状阳性物。此外,还有第三种为骨发育异常所致,不属本文所述。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越早发现、年龄越小效果也就越好,但是手法力度穴位准确是取得良效的关键。此外。家长护理也非常重要,应根据幼儿喜欢亮光、玩具等特点,尽量使患儿头颈转向健侧,从而吸引患儿头颈经常向对侧转动,以助功能早日恢复。所以,按摩医务工作者除采用手法治疗外,还应嘱咐家长认真护理,避免头部受凉,同时;在托抱婴儿喂奶肘尽量使头部斜向健侧,如症状较重者,睡眠最好用特制小枕或沙袋垫于患侧,必要时可在帽子上装订两个布袋,将袋子另一段挂于健侧耳上,或者绑于健侧腋下,这样,配合人为校正方法,可助疗效,使功能尽快恢复。

病案举例
马某,女,两个月,母代诉:“分娩时因接生员用力不当,致女儿头部歪向右侧,右侧颈部有一枣样肿块,触及肿块时,婴儿啼哭。”经某院诊为肌性斜颈,并建议按摩治疗,故来我院就诊。经检查:患儿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头歪向右侧,同侧胸锁乳突肌肌腹有一约4×6cm肿物,面部咬肌左大于右,X射线检查,颈椎无异常。诊断:肌性斜颈。用上法治疗两个疗程,面部两侧肌肉对称,乳突肌肿物缩小,6个疗程后,恢复正常。

治疗方法
  
  2.1治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解痉消肿,加强血循。
  2.2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3用量根据患儿年龄而定,新生儿必须用最轻刺激,婴幼儿一般用轻中刺激量即可。
  2.4部位 患侧颈、面、肩等。
  2.5手法推拿、捻揉、理筋、顺拨、点按。
  2.6处方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操作时可在患处涂抹少许滑石粉,凡士林等润滑剂。
  2.7穴位风池、肩井、扶突、颊车、天鼎、曲池等。
  2.8操作顺序
  2.8.1推摩患处活血法:患儿侧卧,尽量使颈部暴露,术者双拇指自上而下推摩患部3分钟。
  2.8.2捻揉颈肌化瘀法:患儿姿势同上,术者右手拇、食、中三指捻揉受累肌群5分钟。
  2.8.3牵拉上肢舒筋法: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扶肩,另一手扶于患儿颞部,使其相对用力轻牵,抖颤3分钟。
  2.8.4点穴活络理筋法:患儿坐位,术者双拇指顺肌纤维施理筋法2分钟,配取风池、扶突、天鼎、颊车四穴。
  2.8.5消肿解痉顺拨法:患儿仍取坐位,术者单拇指自上而下顺拨患肌阳性物,配点曲池、鱼际两穴,时间5分钟。
  2.8.6推拿患肢疏散法:患儿姿势不变,术者施推拿肌及颈部,以促进血循,阳性物消散,时间2分钟。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头偏向患侧,双侧颈面肌不对称。本病虽对身体其它各部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却直接影响外貌美观,头颈转动阻碍和限制。如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为此人们常忧虑重重,四处求医。多年来,笔者采用按摩手法及特定经穴,为近百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故报道如下,供同道者参考。

上一篇:穴位春捂秋冻

下一篇:改善睡眠勿忘神门穴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