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真气运行点穴法

  中医点穴法是运用中医经络理论,以指代针,以手法的运用,点按身体某些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达到调理脏腑经络的作用,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保健养生和疾病治疗方法。

  选穴特色

  点穴所用的部位一般多取人体脏腑的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共有十二募穴。

  肺的募穴是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

  十二募穴取穴方法与主治病症

  中府:肺的募穴。

  取穴法: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见图1 。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腹胀、肩背疼痛。

  巨阙:心的募穴。

  取穴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即左右肋弓相交之处向下二指宽即是。见图2。

  主治病症: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泻痢。

  期门:肝的募穴。

  取穴法: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见图3。

  主治病症:胸胁胀满疼痛、呃逆、呕吐、吞酸、饥不欲食、胸中热、疟疾、热入血室。

  章门:脾的募穴。

  取穴法: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神疲乏力、肌肉跳动、胸胁疼痛、黄疸、闪腰岔气等。见图4。

  京门:肾脏募穴。

  取穴法:位于侧腰部,第十二肋游离端下际凹陷处。

  主治病症: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疼痛、小腹痛、里急、水道不通、腰痛、骨痹。

  膻中:心包募穴。

  取穴法:位于两乳之间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烦、产妇少乳、噎膈、臌胀。见图5。

  中脘:胃的募穴。

  取穴法:位于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病症: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积、疳积、鼓胀、黄疸、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脏躁、癫狂、惊风、产后血晕。

  日月:胆经募穴。

  取穴法:位于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病症:胁肋疼痛、胁肋胀满、呕吐、吞酸、黄疸。

  天枢:大肠募穴。

  取穴法:脐旁各两寸。

  主治病症: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痛经、月经不调、谵语、疝气、水肿等。见图6。

  中极:膀胱募穴。

  取穴法:位于脐下4寸腹中线上。

  主治病症: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积聚、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恶露不止、水肿。

  关元:小肠募穴。

  取穴法: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上。

  主治病症:中风脱证、虚劳、怕冷、羸瘦无力、小腹疼痛、霍乱、呕吐、腹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尿血、小便不利、尿频、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赤带、阴挺、崩漏、阴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见图7。

  石门:三焦募穴。

  取穴法:位于脐下2寸腹中线上。

  主治病症: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闭经、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上一篇:贾海忠穴位病案

下一篇:空调病 试刮五穴位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