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五官科>口腔>腮腺疾病>正文

浮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7例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炎性反应, 在临床上 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 痪、眼 睑 闭合不全或无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鼻唇 沟变浅,抬眉、漱口漏水、鼓颊等活动受限。导致周 围性面瘫原因有多种,包括面神经炎、耳带状疱疹、 外伤、中耳及腮腺手术、中耳炎及面神经瘤等 [1] , 该病治疗 2 个月以上功能恢复不明显即为顽固性面 瘫 [2] 。患者长期不愈会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 生活。 为了改善该疾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近年来浮针治疗的 27 例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回 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就诊的 27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临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年龄 6~77 岁,平均 (44±18)岁;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30 年,平均 (64.2±96.5)个月;其中 2~6 个月面瘫者有 7 例,6 个 月~8 年面瘫者有 11 例,8 年以上面瘫者有 9 例。临 床症状:眼睑闭合不全者 27 例,不能抬眉者 19 例, 漱口漏水者 21 例,倒错现象者 1 例。其中左侧面瘫 者 16 例,右侧面瘫者 10 例,双侧面瘫者 1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3] 《神 经病学》 [4] 拟定。 ①病史: 起病急, 常有受凉吹风史, 或有病毒感染史; ②表现: 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 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 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 等;③脑 CT、MRI 检查正常。

1.3 纳入标准

年龄 6~77 岁,已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者;病 程在 2 个月~30 年者;能坚持按照治疗计划进行治 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患肌”和进针点的选择

周围性面瘫导致的口角下垂、 眼睑闭合不全或无 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抬眉等活动受限,多以上斜 方肌、斜角肌作为“患肌”。鼻唇沟变浅、漱口漏水、 鼓颊等活动受限,多与胸锁乳突肌和二腹肌关系密 切,这些肌肉作为“患肌”医生触摸时手下会有紧、 僵、硬、滑的感觉,或者患者感觉颈部酸胀不适。 进针点的选择:一般采取仰卧位,在“患肌”周 边 5~8 cm 处选取一个进针点,方向不做特殊要求, 上、下、左、右或斜取皆可。为了操作方便均选取局 部作为进针点,上斜方肌在肩井穴位置向颈部进针; 斜角肌在云门穴处进针,针尖朝向颈部;胸锁乳突肌 在天突穴下 3 cm 向上进针;二腹肌在大迎穴向廉泉 穴方向进针。 进针时要避开皮肤上的浅表血管以及瘢 痕结节等。

2.2 操作方法

针刺前在要针刺的部位用 75%的乙醇进行消 毒,使用由南京派福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浮针,在 进针器的配合下完成进针,降低患者的刺痛感,操作 时针尖与皮肤呈 15°~25°角刺入,透皮后略达肌层即 可,调整使针身退回皮下层,使针体能够平行于皮肤 避免刺入肌肉层,完成运针过程 [5] 。用拇指及中指 夹住针座,示指和环指在中指两侧,夹住针座的拇指 指尖固定在皮肤上作为支点做扇形扫散, 扫散频率为 100 次/min,持续时间约为 10 s。

周围性面瘫常见“患肌”的再灌注操作:①上斜 方肌: 患者坐位或者仰卧位, 嘱患者耸肩 (缩头式) 、 同侧侧头抗阻、对侧转头抗阻或是仰头抗阻,每次抗 阻运动 10 s 后放松(见图 1);②斜角肌:患者仰卧 位,可以做同侧侧头抗阻,同侧转头抗阻,操作者在 抗阻运动 10 s 后放松;③胸锁乳突肌:患者仰卧位, 可以做对侧转头抗阻、同侧侧头抗阻等再灌注活动, 操作者在抗阻运动 10 s 后放松 (见图 2) ; ④二腹肌: 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头转向健侧,做低头抗阻,抗阻 运动时间维持在 10 s 左右。针对同一“患肌”的再 灌注活动最好采用多样化的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活动 需要和扫散同时进行,扫散的动作要做到有节律,柔 和平稳,避免产生酸、麻、胀、痛等不适感。一般扫 散 50 次左右可以对 “患肌” 再次进行触摸, 查看 “患 肌”是否有改善。两次再灌注活动需要间隔 2 min, 重复次数在 3 次以下,避免引起肌肉的损伤。

图 1 顽固性面瘫患者上斜方肌的进针点、扫散和 再灌注活动

图 2 顽固性面瘫患者胸锁乳突肌的进针点、 扫散和再灌注活动

扫散并配合相应的再灌注治疗后,当症状缓解, 上半场治疗结束,予患者医用输液贴固定浮针软管, 嘱患者带管随意活动 30 min,观察症状是否有反复, 无反复则治疗结束,有反复继续查找“患肌”进行治 疗,防止遗漏“患肌”。治疗结束后,抽出针芯,固 定针座,留置软套管 4 h 左右,使软管继续在皮下做 微扫散,维持和增强疗效,病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 留管时间到 12 h [6] 。留管至所需时间后,拔出留置 的软套管, 按压针孔, 防止出血, 间隔 2 d 治疗 1 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及文献 [7-8] ,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 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病侧 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显效:口眼歪斜症 状明显好转,病侧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 眼睑闭合正常;好转:口眼歪斜症状部分好转,病侧 耳后、 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 闭目不完全; 无效: 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浮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体疗效 本研究在 2017 年 10 月通过电话随访周围性面 瘫 27 例患者。治疗次数最少 3 次、最多 36 次,平 均(6.8±6.9)次。最短随访周期 1 个月、最长 32 个 月,平均(16.1±11.2)个月。治愈 4 例,显效 7 例, 好转 8 例,无效 8 例,治愈率为 14.8%,总有效率为 70.4%。

(2)浮针治疗不同病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7 例 2~6 个月面瘫患者有效 4 例,11 例 6 个月~ 8 年面瘫患者有效 9 例,9 例 8 年以上面瘫患者有效 6 例。

(3)浮针治疗不同临床症状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70.4% (19/27) , 不能抬眉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68.4%(13/19),漱口漏 水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66.7%(14/21),1 例倒错现象 的患者治疗无效。

4 体会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上属于 “吊悬风” “口眼歪斜” 的范畴,患者会出现无法皱眉、表情肌瘫痪、眼睑闭 合困难等症状。 周围性面瘫除了会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外, 更为重要的是在心理方面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 困扰。

“患肌”的寻找是浮针疗法的第 1 个关键点,在 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 目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部分 或全部仍处于紧张状态,叫做“患肌” [9] 。周围性 面瘫多与颈部肌肉紧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浮 针通过在皮下的扫散对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有效的牵 拉,使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形,产生压电 效应,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流在反压电效应作用下,用 于改变细胞通道,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 [10] ,让病理 性收缩的肌肉松弛,解除血管的受压。配合再灌注运 动,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让“患肌”收缩,使得“患 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然后迅速舒张“患 肌”,增加“患肌”的血流速度 [11] ,改善“患肌” 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保证面部的血液供应, 改善其缺血、缺氧的不良状态,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患 侧面部麻木、 口角下垂、 眼睑闭合不全以及额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抬眉、鼓颊等活动受限,使患侧面部逐 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而且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时一般 只需要几个进针点,明显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经 过回顾性研究总结, 发现浮针疗法在治疗 2 个月以上 的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 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浮针的疗效显 著。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在未来 的研究中需要纳入更多的病例, 进而为临床上浮针的 应用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秦赫 魏旭 王文涛 冯智宏 符仲华

上一篇: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红黄白膏治验案

下一篇:周围性面瘫 平衡取穴针组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