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皮肤性病>湿疹>正文

陈以国从肺脾论治湿疹

陈以国, 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教授, 辽宁省名老中医,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针灸针药并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传统中医药常务理事, 中华传统医学会高级顾问,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现将陈以国教授运用益气祛风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湿疹是一种全身或局部发生多形性皮损伴瘙痒的变态反应类疾病。瘙痒是湿疹患者自觉最痛苦的症状, 在病变局部或全身可持续或间断发生, 伴发于湿疹的各个临床阶段, 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及睡眠。湿疹患者患处皮肤可见多种病变形态, 如出现丘疹、红斑等;又因患处瘙痒, 在搔抓时出现皮损, 表现为渗出、结痂、鳞屑、苔藓样变、皲裂等。这些皮损极大地影响患者形态美观, 有研究显示, 湿疹患者常出现自卑心理, 甚至社交障碍[1]。现代医学尚未明确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上多认为湿疹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2], 并具有遗传倾向[3]。湿疹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低下[4]和肠道免疫功能异常[5]有着密切联系。
 
1 湿疹的中医病名
中医统称湿疹为“湿疮”, 《诸病源候论》曰:“疮者, 由肤腠虚, 风湿之气, 折于血气, 结聚所生……递相对, 如新生茱萸子。痛痒, 抓搔成疮, 黄汁出, 浸淫生长, 拆裂, 时瘥时剧。”中医病名与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有关, 如临床表现为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 称为“浸淫疮”;皮肤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 发于乳头处, 名为“乳头风”;发于手部称为“瘑疮”;发于四肢弯侧处, 称为“四弯风”;发于耳部, 名为“旋耳疮”;发于阴囊处, 名为“肾囊风”;发于脐周, 称为“脐疮”。此外, 婴幼儿湿疹称为“胎疮”“奶癣”。
 
2 湿疹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 湿疹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正虚不耐, 风、湿、热邪气阻滞肌肤发病。本病有急性发作、亚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之分。急性发作者多因饮食偏嗜或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 伤及脾胃, 湿热内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患者禀赋不耐, 复外感湿、热邪气, 内外相合, 郁于肌表, 客于腠理, 浸淫肌肤而发病。亚急性发作多由于患者素体虚弱, 脾虚不能运化水液, 导致湿邪留恋, 肌肤失养。慢性发作常因患者体内湿热郁久, 病久伤血, 血虚生风, 肌肤失于濡养。
 
3 陈以国从肺脾论治湿疹
天为阳, 地为阴, 天气下降, 地气上升, 阴阳交感则万物始成。陈以国教授认为, 湿疹虽然病在皮肤, 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脏腑失调才是根本病因。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 脾位为中土, 地之象;肺位上焦, 天之象。二者交互协调, 方能营足卫旺, 百病皆去。肺脾气虚型湿疹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处皮疹色泽暗淡, 搔抓后有清稀水液流出, 或皮损处肥厚, 见苔藓样变、脱屑等, 伴面色无华、气短乏力、爪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故以益肺健脾为治疗根本大法。
 
3.1 肺脾失和, 口鼻不约
口鼻是气体交换、饮食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起始部位。《灵枢·脉度》有云:“故肺气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中医认为, 肺主气司呼吸, 开窍于鼻;脾主肉, 开窍于口, 所以肺脾两脏功能与口鼻密切相关。当邪气通过口鼻时, 若患者正气不足, 肺清肃功能下降, 则机体易感邪发病;若患者饮食不节或嗜食甘辛炙煿之品, 中伤脾胃, 使湿热内生, 熏蒸皮毛, 浸淫肤间, 则发为湿疮。
 
3.2 肺脾失输, 水液不布
《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可见肺脾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起着枢纽作用。脾气上升, 肺气下降, 二者共同将水液输送至全身。脾虚难以运化水液, 则水聚成湿, 留存体内;肺虚致水道不通, 水液泛滥, 进而浸渍皮毛。故湿疹患者在抓搔皮肤后, 常有清稀汁水流出。
 
3.3 肺脾失养, 皮肉不充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可知营卫之气由脾胃化生。肺主皮, 脾主肉, 湿疹患者由于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 脾气失健而生湿, 脾气损伤则湿难化。肺脉起于中焦, 湿浊碍肺, 使肺的宣降功能异常, 出现腠理疏松, 皮毛失于濡养[6]。《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 必生于风雨寒暑, 循毫毛而入腠理。”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输送至肺脏, 肺的宣发作用将营养物质从体内布散到体表, 充养润泽皮毛。皮毛失于濡养时, 可见患处皮肤干燥、皲裂并伴随脱屑, 以至病情迁延不愈[7]。故《丹溪心法》有云:“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另外, 湿疹患者正虚不耐亦责之肺脾两脏,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肺呼入的清气结合, 形成宗气居于胸中。宗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脾两脏失调时, 正气难以抵御邪气, 所以湿疹常反复发作。
 
4 病案举例
患儿, 男, 3岁, 2018年5月10日就诊, 主诉:皮肤丘疹伴瘙痒3 d。现病史:患儿3 d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出现少量淡红色丘疹, 伴瘙痒, 搔抓后见清稀汁水流出, 纳尚可, 睡眠欠佳, 夜啼, 大便软, 小便可, 舌淡暗, 脉细。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病, 肺脾气虚证。处方:益气祛风汤加减。组成: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各18 g, 黄芪、地骨皮、鹿角霜、乌梅各12 g, 生白术、防风各9 g, 银柴胡、僵蚕各6 g, 五味子、蝉蜕各3 g。大枣4枚, 生姜9片。水煎服3剂, 2 d服1剂, 早晚分服。嘱晚饭少食, 饮食可加乳双歧杆菌饮品。2018年5月17日二诊:患儿瘙痒缓解, 丘疹消失, 舌淡红, 脉细。陈以国教授未开立处方, 嘱食用乳双歧杆菌饮品, 适寒温, 喂养得当。1周后随访, 患处湿疹已愈, 据患儿母亲叙述, 患儿身体其他部位也未见新发湿疹。
 
按语:小儿具有肺、脾不足的特殊生理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脏腑娇嫩, 饮食稍有不慎, 脾胃即伤, 正气不济, 易感邪气。脾虚失于运化则湿邪内生, 上泛肌肤, 郁于肌表故见丘疹。水湿浸渍皮毛, 搔抓有汁水流出。本病患儿, 陈以国教授结合小儿特殊生理特点拟定益气祛风汤从肺脾论治。益气祛风汤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方中黄芪、白术、防风合用, 顾护脾胃, 扶助正气, 正气旺可抗邪;阴津随气虚而虚, 阴虚则内热自生, 故陈以国教授在方中加入地骨皮、银柴胡以滋阴清热;五味子、乌梅与黄芪、白术、防风相合, 酸甘化阴, 达气阴双补之效;“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故陈以国教授在方中加入鹿角霜、僵蚕、蝉蜕, 以补血活血, 息风止痒;诸药过温当防生热, 故以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对于添加姜枣, 陈以国教授认为, 大枣和生姜分别入脾、胃经和肺、脾、胃经, 脾胃位于中焦, 肺经又起于中焦, 故中焦气机通畅, 汤药可布散周身。陈以国教授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 把河图洛书的数理寓于姜枣数量之中, 即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肺在五行属金, 数字中四和九对应肺脏, 脾胃吸收药汤的同时寓引诸药布散至肺, 暗喻引药入经之理。用药过程中, 陈以国教授嘱患儿家长喂养时应做到饮食勿过饱, 并嘱患儿食用富含乳双歧杆菌的食品。有研究表明, 乳双歧杆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可缓解湿疹症状[8,9]。
 
5 小结
陈以国教授从肺脾论治湿疹, 切脉精、辨证准, 祛邪不忘扶正。其自拟益气祛风汤选药精当, 加减灵活, 临床疗效明显, 极大地缩短了湿疹病程。此外, 陈以国教授注重患儿平素饮食调养及护理, 为传统中医药攻克难治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文严, 林麟.皮肤性病临床处方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8-60.
[2]徐宜厚.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徐宜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7-21.
[3]张芳芳.食物特异性IgG4在并发胃肠道症状的食物过敏性湿疹患儿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 30 (12) :1248-1251.
[4]程亚楠, 周小平.补益营卫方对衰老表皮脂质屏障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8, 29 (2) :257-259.
[5]李林著.湿疹彩色图谱与李林中医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46-50.
[6]邓铁涛, 吴弥漫.中医基本理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70-72.
[7]张婉, 陈以国.陈以国针药并举-气血并调辨治气虚-血虚风燥湿疮[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 31 (3) :24-26.
[8]MCFADDEN J P, NOBLE W C, CAMP R D.Superantigenic exotoxin-secreting potential of staphylococci isolated from atopic eczematous skin[J].Br J Dermatol, 1993, 128 (6) :631-632.
[9]肖玲莉, 杨毅, 周莲宝, 等.益生菌调节湿疹患儿Th1/Th2平衡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 (3) :247-248, 251.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胡煜 陈以国

上一篇:艾叶大枣汤加醋外洗治疗湿疹

下一篇:带状疱疹的治疗 壮医针刺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