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对脑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预后的影响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对脑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预后的影响
 
脑性瘫痪主要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组织异常发育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具体症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情绪异常或癫痫[1]。不仅会给患者本身带来痛苦, 影响患者生长发育, 同时也会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国内外治疗脑瘫患者尚无确切方案, 主要以最大程度改善脑瘫患者功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主要目标[2,3]。研究指出, 给予患者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4]。为证实上述研究结果, 本次笔者对收治的48例脑瘫患者给予针刺疗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 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相比较, 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脑瘫患者94例,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中男22例, 女26例;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4岁, 平均年龄 (4±1) 岁;其中大脑前叶发育不全32例, 脑萎缩16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2例;年龄最小7个月, 最大6岁, 平均年龄 (4±1) 岁;其中大脑前叶发育不全33例, 脑萎缩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标准[5]
(1) 患者经实验室检查, 头颅CT、MRI、X线, 脑脊液、心电图检查确诊, 符合颅脑外伤瘫痪诊断标准; (2) 经患者家属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2) 血液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 (3) 严重癫痫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针刺治疗。取患者双侧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同时沿着头皮针刺向百会, 百会刺向脑户, 智力障碍患者刺四神聪, 语言障碍患者刺言语一、二、三区, 每隔20 min行针1次, 并且常规留针1 h;上肢瘫痪患者取外关、曲池、手三里, 下肢瘫痪患者取足三里、阳陵泉, 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 3岁以下患者不留针, 3岁以上患者常规留针1 h, 每隔2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
 
2.2 试验组
给予患者针刺疗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针刺治疗方法同上。穴位注射法为选取100 mg维生素B1, 250g维生素B2, 10 g鼠神经生长因子, 加入1 mL生理盐水组成药液, 根据患者症状, 选取注射部位, 头部为足运感区、平衡区、运动区为主, 若患者语言障碍可添加一、二、三区, 上廉泉等部位, 按照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 针头刺入皮下一定深度, 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 每次注射4~6个穴位。每日1次, 连续注射10次为1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脑血液循环指标
采用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查仪器观察患者VP (大脑动脉血流速度) 、PI (血管搏动指数) , 并进行评价。
 
3.1.2 DQ功能[6]
通过DQ检查, 采用英国盖什尔发育对脑瘫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3.1.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HISS评分) [7]
采用NHI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价, 患者得分越低, 表明神经功能损伤越小, 康复越佳。
 
3.1.4 失语评分
采用汉语失语症评定量表评定患儿失语情况, 得分越低, 表明失语越严重。
 
3.1.5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3.1.6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治疗后患者发育迟缓、肌力异常、癫痫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疗效标准[8]
显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 运动功能发育正常, 肌张力正常。
 
有效:治疗后, 患者异常姿势基本消失, 肌张力好转, 运动功能发育基本正常。
 
无效:治疗后, 患者症状未得到缓解, 头颅CT检查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 (有序分类变量) 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 对照组为73.9%, 两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DQ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Q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液循环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脑血液循环指标VP、P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脑血液循环指标V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脑血液循环指标VP、PI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液循环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3.4.4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 两组治疗前NHI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NHI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NHISS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3.4.5 两组治疗前后失语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失语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失语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失语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失语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3.4.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 P<0.05
 
由表6可见,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发育迟缓、肌力异常、癫痫等并发症, 试验组发生率为14.6%, 低于对照组的34.8% (P<0.05) 。
 
4 讨论
小儿脑瘫主要指妊娠到新生儿期间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进行性脑损伤, 具体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 导致患者语言障碍、情绪异常、智力低下, 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庭、社会等均带来沉重负担[9]。过去临床医学研究者一致认为细胞损伤是不可恢复的,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 研究显示, 给予脑瘫患者有效干预可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分泌, 激活其他的细胞代偿功能, 改善脑瘫患者病情, 促进患者康复[10,11,12]。
 
中医学认为脑瘫属于“五迟”“五软”“五硬”范畴, 脑部是脏腑经络之气聚集之地, 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主筋, 脾主肌肉、四肢, 肾主骨, 肝脾肾不足则会导致筋骨瘦弱无力, 所以治疗脑瘫患者应当以舒筋活络、调整阴阳、强筋健骨为原则[13,14]。脑为元神之府, 给予患者针刺治疗可发挥通督脉、振奋诸阳经气、健脑益智的作用;而穴位注射中的注射药物为脑蛋白水解物, 属于大脑所特有的肽能神经营养药物, 可通过血脑屏障, 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 可有效调节和改善神经元代谢,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15,16]。资料表明, 利用毫针针刺主要是借助毫针针尖的皮肤刺激, 将全身气血进行整体调和, 促使患者周身经络通畅运行, 发挥调节整个身体的神经系统和脏腑调节作用[17]。本研究证实, 给予患者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后总有效率93.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 且患者失语评分、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 效果均优于采用单一针刺治疗患者, 可见将针刺与穴位注射联合用于治疗脑瘫患者可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小儿脑瘫的病理改变与发育中的大脑神经元增殖和移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治疗脑瘫患者的关键在于改善患者功能和软组织挛缩[18]。大脑左、右半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针刺与穴位注射联合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机体“休眠”状态的神经突触, 使受伤的神经细胞轴突末端出现新生突触, 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区恢复到正常功能模式, 改善患者功能[19]。本研究结果表明, 给予患者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后, 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均得到改善, 效果优于采用单一针刺治疗患者。研究认为, 脑瘫属于经络受损, 不通则痛, 日久则导致气血两虚, 而针刺具有醒神开窍、疏通经络的作用, 可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增加脑部血流灌注量, 降低对脑部组织的损害, 同时穴位注射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激发经络腧穴, 营养机体神经组织, 达到从整体上调整和改善机体脑部功能的作用, 有效改变机体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 促进机体内气血流通, 达到治愈脑瘫的目的[20,21]。本研究证实, 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后患者脑血液循环、NHISS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 效果优于仅采用针刺治疗患者。分析原因在于,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残存的运动功能, 抑制不正常姿势反射, 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 从整体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 达到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的作用, 效果显著, 这与金炳旭等[22]研究报道相似。有研究阐明, 针刺疗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脑瘫患者可发挥协同的作用, 优势互补,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3,24,25,26,27]。本研究证实, 治疗后, 两组患者均有出现发育迟缓、肌力异常、癫痫等并发症, 但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后,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4.6%, 低于仅采用针刺治疗的34.8% (P<0.05) , 证实了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
 
综上所述, 给予脑瘫患者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 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提高脑细胞活力, 可有效促进脑组织神经修复, 从而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安全性高,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李朝霞 井夫杰 李增图

上一篇: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一篇:采用三级康复联合针刺治疗和单纯三级康复治中风偏瘫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