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中风,脑血管意外,针刺带针状态下疗法

带针状态下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脑卒中, 又名“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卒中后约有75%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经济负担。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功能障碍, 严重制约着患者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 且容易增加患者跌倒风险[1]。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被众多学者研究, 但是偏瘫后运动功能障碍仍然是影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观察针刺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来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康复病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1例。对照组男30例, 女11例;平均年龄 (59.36±10.68) 岁;平均病程 (3.12±1.65) 个月;脑出血14例, 脑梗死27例;左侧肢体偏瘫16例, 右侧25例。观察组男34例, 女7例;平均年龄 (61.17±10.41) 岁;平均病程 (2.60±1.37) 个月;脑出血16例, 脑梗死25例;左侧肢体偏瘫19例, 右侧2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根据《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中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相关标准[3]。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70岁;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在半年内;首次发病;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且积极配合治疗;经患者或其直系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其他颅内病变;意识不清,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 量表评价提示痴呆;合并感觉性失语或精神障碍等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癌症等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超过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或状态;不能完成基本疗程, 依从性不好者, 不能坚持治疗和检查及难以随访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控制血压、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肌力、增加肌肉耐力训练等。
 
2.2 针刺治疗
选用0.25 mm×4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针刺枕后平衡区, 选取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枕下区:从脑户 (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 至风府 (枕外隆凸直下, 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 及从玉枕 (脑户旁开1.3寸) 至天柱 (横平枕外隆凸上缘, 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 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 以45°角刺入皮下, 达到帽状筋膜下, 再以15°角方向沿皮下快速刺入25 mm左右, 快速捻转200 r/min, 15 min行针1次, 30 min后出针。
 
2.3 康复功能训练
采用三级平衡训练法行平衡功能训练[4]。静态平衡训练如坐位静态平衡训练, 站立静态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静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如自动转体平衡, 伸手触物平衡, 坐-站和站-坐的转移平衡, 躯干重心转移平衡, 保护性伸展反应训练等。训练时间为30 min, 每日训练1次。
 
2.4 对照组
针刺治疗后留针, 15 min行针1次, 30 min后出针, 再行康复功能训练。
 
2.5 治疗组
针刺治疗后在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训练时治疗师及家属注意保护患者后枕部, 以及患者训练的姿势及动作的幅度, 避免碰撞及摔倒, 训练30 min后出针。
 
2.6 疗程
每日治疗1次, 连续6 d后休息1 d, 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 (BBS) 评定[5]。由评价者指导并观察患者做出14个项目的活动, 每个项目的评分为0~4分, 0分代表无法完成动作, 总分为56分, 分值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好。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 (FMA) 评定[6]。运动功能最高分100分, 只选取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项目, 总分为34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能力越好。③下肢残疾程度: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 (FIM) 评估[7]。分值为18~126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独立性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BBS、FMA、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BBS、FMA、FIM评分均显著升高 (P<0.05) , 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Bery平衡量表评分、Fuy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比较 (分, 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时间 BBS FMA FIM
治疗组 41 治疗前 20.23±2.21 10.59±2.45 25.05±4.36
治疗后 40.9±3.77△▲ 20.56±1.96△▲ 31.27±3.12
对照组 41 治疗前 20.16±1.91 10.49±2.73 25.02±3.71
治疗后 39.44±2.8△ 18.12±2.26△ 28.02±2.5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4 讨论
平衡是人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保障, 平衡反应和自发的保护性姿势反应是随意运动产生的基础[8], 人体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肌肉共同协作的过程。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望之一是重新获得步行能力, 但是独立步行需要将负重、迈步及平衡3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9]。因此, 平衡功能是步行能力恢复的前提。脑卒中后步行能力恢复的先决条件是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10]。正常独立步行的能力与患者躯干的控制能力、站立平衡呈高度正相关[11]。在偏瘫早期, 躯体平衡控制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的预后价值[12]。
 
中枢神经可塑性是目前脑损伤恢复的理论基础[13]。成人神经组织受损后主要以神经元侧支再生为主, 即损伤区临近的正常神经元侧支发芽, 向靶组织或其他神经元延伸, 形成新的突触, 即可塑性的发生。脑卒中患者通过及时的早期康复训练, 可充分实现中枢神经重建, 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 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 预后也就越好[14]。
 
通过针刺诱发出的随意运动或通过针刺调整后的运动模式, 应配合康复训练加以固化, 促进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发生[15]。文献表明, 功能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6]。
 
本研究表明, 患者带针状态下配合平衡训练治疗后, 其偏瘫步态明显改善, 四肢屈肌张力较针刺后再行康复训练的患者缓解明显, 患者的平衡功能明显提高。因此, 带针状态行康复训练可以成为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龙全刚 许明军 徐远红

上一篇:纳子法辰时针刺对脾胃阳虚型中风后呃逆的影响

下一篇: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