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平,北京市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穴位贴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近40载,擅长灵活使用多种针灸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于失眠、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疑难杂病,收效显著。笔者在临床跟随王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王教授善用梅花针叩刺法与腹针疗法治疗各证型顽固性失眠,现将王教授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内经》中对关于各种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失眠的病机亦有阐述。《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可见,邪气内客于脏腑,致脏气逆乱,影响卫气正常运行,阳不得入阴,导致失眠[2]。“两精相搏谓之神”,五脏能藏精,故可以产生神。神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五脏,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在精神意识上反映出来;精神意识活动又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邪扰于神,神不安于舍,常见火热扰神、风疾扰神、瘀血扰神、积食扰神等实证。五脏的精气血不足,不能养神,神不安于舍,常见心脾两虚、营血不足、心阴不足、心虚胆怯、心神不宁等虚证[3]。失眠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或突受惊恐,抑或是禀赋不足、房劳久病或年迈体虚,其总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和,营卫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而不得安寐[4]。顽固性失眠多虚实相兼,多种病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常、久病体虚,形成瘀血、痰浊,导致心、肝、脾、肺、肾受累,阴阳气机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失眠。顽固性失眠的病因病机涉及多脏腑,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多变。王教授治疗失眠常选择梅花针及腹针进行联合治疗,这两种针法对于阴阳、脏腑、气血的调节有明显作用,可缓解患者病情。
2 治法特点
王教授认为,梅花针叩刺可以调节阴阳,腹针可以调节脏腑之气,调畅人体气机。
2.1 梅花针轻中度手法叩刺
叩刺部位:督脉取大椎至腰阳关,膀胱经取第1侧线自大杼至大肠俞。《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贯脊,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可调节全身诸阳经。膀胱经第1、2侧线上有五脏六腑之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五脏藏五神,膀胱经是卫气运行的通道。叩刺刺激膀胱经背俞穴可扶正固本,调补全身阳气,宣通气血,从而调和脏腑功能,失眠可愈[5]。
2.2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以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腑经络学说为内涵所发展形成的一种在腹部施术的针灸疗法[6]。腹针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腹针选用专用针具,规格一般为0.22 mm×40 mm, 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手法宜轻缓,不捻转,不提插,或慢提轻插,调脏腑宜深刺,调经脉宜中刺。在腹针疗法中,调节内脏的经络系统是八廓系统。八廓系统以后天八卦为依据,据《灵枢·九宫八风》记载,八卦中离为火,四方所主南,与五脏相应为心;坤为土,与中心土相应,四方所主西南,与五脏相应为脾;兑、乾为金,四方所主兑为西,西北为乾,五脏相应,兑为肺,乾为大肠;坎为水,四方所主北,与五脏相应为肾;艮为山,与中心土相应,四方所主东北,与脏腑相应为上焦;震、巽为木,四方所主震为东,脏腑相应震为肝胆;四方所主巽为东南,脏腑相应巽为肝[7]。王教授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腹针八廓系统、腹三焦的应用有着独特理解。王教授临床治疗失眠常用腹部穴位,如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腹四关[外陵(双)和滑肉门(双)]。以脐为中心,引气归元对称分布在脐的上下;在腹部上为阳,下为阴,中脘与下脘同属胃脘部,可调理脾胃中焦,达健脾之效;气海为“生气之海,凡百病以为主”,功善补气;关元为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处,可补益肾气。上述四穴配合调节脏腑之阴阳[8]。其中,中脘为火,为离,主心与小肠;关元为水,为坎,主肾与膀胱;左上风湿点为地,为坤,主脾胃;左大横为泽,为兑,主下焦;左下风湿点为天,为乾,主肺与大肠;右上风湿点为风,为巽,主肝与中焦;右大横为雷,为震,主肝胆;右下风湿点为山,为艮,主上焦。八廓中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腹四关属于足阳明胃经穴,所在位点相对于脐一上一下,可疏通经脉、气血[7]。
3 病案举隅
3.1 病例1
患者,女,34岁,2019年12月28日初诊。主诉:睡眠欠佳多年,近半年加重。患者半年来因家中事情较多,睡眠欠佳,入睡困难,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每日睡3~4 h。患者多次接受针灸治疗,收效不佳,遂来求诊。刻诊:失眠,纳差,小腹凉,口干口苦,偶有头晕,大便干,月经提前,舌红,苔白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治疗处方:①梅花针叩刺膀胱经、督脉,刺后拔罐。②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外陵、双侧滑肉门、肓俞进行针刺。每周两次,每次留针20 min。2020年1月8日二诊:患者诉睡眠实,但多梦,下肢小腹凉明显好转,口干口苦减轻,月经前期好转,食后偶有胃灼热感,咽部有痰,手心发热,腹胀纳差,大便稀。舌淡胖,苔白,脉弦滑。梅花针叩刺背部同初诊。腹针去双侧肓俞,加双侧大横进行针刺。2020年1月11日三诊:患者诉入睡困难较前好转,多梦减轻,咽部不适感减轻,腹胀减轻,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舌淡胖,苔白,脉弦滑。梅花针叩刺同初诊。腹针取引气归元、腹四关加水分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患者睡眠改善显著,其他诸症均减轻,病情平稳。
按语:本案患者精神压力大,病程久,口苦口干,大便干,舌红,脉弦。辨证为肝气郁滞、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之证,治以疏肝清热为主,通过梅花针叩刺清热泻火,引邪外出。腹针取引气归元及腹四关运行全身气机。肓俞穴调理女性经带胎产。二诊时,患者胃胀、小腹凉于月经前期减轻,但大便溏稀,腹胀,手心热,为脾胃升降运化失常,为木克脾土、肝郁脾虚之证,腹针方去肓俞,加双侧大横以调脾气,健脾疏肝。三诊时,患者症状均减轻,仍有腹胀、大便溏,加水分以健脾和胃,利水化湿。
3.2 病例2
患者,女,57岁,2021年10月6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心悸,头晕,大便不成形,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刻下症:入睡困难,多梦,心悸,偶有乏力,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治疗处方:①梅花针叩刺督脉、膀胱经第1侧线。②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气穴、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进行针刺。每周两次,每次留针20 min。2021年10月13日二诊:患者失眠、头晕好转,仍心悸,在初诊基础上加双侧大横腹针治疗。治疗4次后,患者失眠明显好转,梦少,大便正常,心悸减轻。
按语:此患者失眠,心悸,多梦,乏力,舌淡,脉细,根据其证候特点考虑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梅花针叩刺督脉、膀胱经以振奋心阳,推动气机运行,腹针取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脾胃、理气导滞的作用,在全息理论上位置于人的躯干四肢,能引脏腑之气向全身输布。气穴为肾经穴位,与冲脉交会,调气的同时滋补肾水,交通心肾,配合引气归元以补气健脾、养心安神,改善心脾两虚失眠效果显著。二诊时,患者失眠、头晕好转,仍有心悸,加大横以健脾通调脏腑之气。
3.3 病例3
患者,男,31岁,2020年11月11日初诊。主诉:睡眠欠佳2~3年。患者3年前因情绪不佳出现睡眠欠佳,入睡困难,逐步加重,现出现人格改变,急躁易怒,于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给予多种镇静药物治疗。服药后患者自觉精神差,睡眠改善不明显。刻下症:入睡困难,睡眠少于3 h, 头蒙,心烦,纳少腹胀,舌红,苔黄,脉滑。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治疗处方:①梅花针叩刺背部督脉、膀胱经,刺后拔罐。②腹针取中脘、气海、双侧滑肉门、双侧天枢进行针刺。每周两次,每次留针20 min。2020年11月14日二诊:患者入睡改善,精神好转,幻听减轻,但活动后加重,头蒙减轻,大便溏,纳少,舌红,苔白,脉弦滑。治疗处方:①梅花针叩刺同初诊。②腹针取中脘、关元、双侧天枢进行针刺。2020年11月18日三诊:患者睡眠改善,胃脘部不适减轻,仍不能入睡,下巴抽动,手抖,咽部不适,喉中有痰,大便溏,纳少,舌红,苔白,脉弦滑。治疗处方:①梅花针叩刺同初诊。②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右大横、右上风湿点进行针刺。2020年11月21日四诊:患者睡眠明显好转,每日能睡5 h, 幻听好转,抽动减轻,大便可,纳可。治疗取穴同三诊。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病情平稳,目前口服两种精神药物,未再来诊。
按语:此案患者有精神分裂症,失眠,头蒙,心烦,舌红,苔黄,脉滑,考虑为长期气机郁滞,痰湿内蕴,因疾生热,痰热上扰,致心神不安。叩刺患者背部后皮肤发红,再行拔罐以清热化痰;腹针取天地针、腹四关以健脾和中,取右上风湿点、右大横以疏肝化痰、和中安神。精神疾病类患者一般不能停用抗精神失常药,但能通过针灸逐渐减量,保持病情稳定。初诊患者痰热重,取胃经滑肉门清上焦心肝热,治疗后热证减轻。患者偏瘦,情志失常,所以二诊时给予天地针加双侧天枢,以调畅、运转气机为主。三诊时,患者症状出现反复,考虑患者可能因私事导致肝郁气滞,腹针加刺风湿点巽位刺以疏肝潜阳。治疗多次后,患者病情平稳,精神状态良好,现稳定服用两种精神药物。
3.4 病例4
患者,女,55岁,2020年8月5日初诊。主诉:睡眠欠佳半年,加重1个月。患者半年前出现睡眠欠佳,睡不实,近1个月加重,心悸,耳鸣,耳中嗡嗡响,焦虑,大便每日2~3次,久病口服中药效果差。刻下症:入睡困难,每日睡3~4 h, 纳差,周身疼痛发凉,舌光红,苔白而干,脉沉滑。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治疗处方:①梅花针叩刺背部督脉、膀胱经,刺后灸至阳。②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气穴、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建里进行针刺。每周两次,腹针每次留针20 min。2020年8月8日二诊:患者睡眠改善,耳鸣减轻,仍时有后背疼痛发凉,舌光红,苔白而干,关脉弦。腹针加商曲、肓俞针刺。患者按此法治疗3次后,失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按语:此案患者失眠、耳鸣均为肝肾阴虚证的表现,虽然舌光红但是周身疼痛发凉尤以后背严重,叩刺患者背部并没有发现明显皮肤发红,考虑患者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叩刺背部督脉后灸至阳以补阳气。腹针滋阴、调理气机效果显著。患者初诊大便不通、焦虑、耳鸣,为三焦气机不通,心脾肾不调,给予引气归元健脾补肾,配合腹四关清上焦热、通下焦,改善大便。针后大便通,二诊腹针加商曲、肓俞,重在滋补肾阴,由于肓俞是冲脉之会,有调理阴血的作用。诸穴配合有阴中求阳的功效。
4 小结
王教授在失眠病诊治上强调四诊合参,根据不同病证特点抓住病机,顽固性失眠患者辨证多虚实夹杂。梅花针叩刺时可观察背部叩刺部位的皮肤颜色变化。本文病例1与病例3患者叩刺后皮肤发红明显,为热邪盛,在叩刺后通过拔罐以泻火,引邪外出。病例4患者叩刺后背部皮肤,肤色无明显变化,为虚证,在叩刺后用艾灸加强温阳通络之力。膀胱经第1侧线上有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故梅花针叩刺此处可以促进脏腑气血运行。王教授强调气机的升降出入在失眠诊治中的重要性,尤其强调调整脾胃气机。《素问·逆调论》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位居中州,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在左而肺居右,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常,则脏腑功能正常;若肝、脾、胃、肺的气机升降失常,则脏腑气血运行失常,造成失眠。王教授在针刺腹部穴位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针,遵循人体脏腑气机的运行顺序进针,更加快速有效调节气机升降出入。活用八廓取穴法,用天地针以交通心肾,用腹四关以健脾和胃而调气血,用引气归元以调后天而养先天,调理脏腑阴阳,并针对不同证型加用不同的腹穴,如针刺双侧气海以补益肾气,加用右侧上风湿点以平肝潜阳,针刺双侧天枢、大横以健脾和胃。诸穴合用,心肺治,脾胃调,肝肾充实,如此气血生化有常,输布调节有度,阴阳出入有道,睡眠如常。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吴然 王丽平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