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呼吸疾病>咳嗽>正文

咳嗽之从肺论治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腑论治

浅析咳嗽之脏腑论治
 
中医中“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历代医家对咳嗽论治的论述较多,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五脏之久咳, 乃移于六腑”“久咳不已, 则三焦受之”[1], 此为整体观在咳嗽诊治上的体现;《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咳嗽, 尤其重视痰饮咳嗽, 并指出“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诸病源候论》提出十咳之说;《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当今受人口老龄化、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大气污染、食用添加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咳嗽患病率逐渐增高。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最常见的疾病, 国内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占1/3以上[2]。2015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首次增加了中医中药治疗部分, 肯定了中医药治疗咳嗽的作用。
 
1 从肺论治
咳嗽总关乎肺。《医学三字经·咳嗽》曰:“咳嗽不止于肺, 而亦不离乎肺也。”[3]五脏中唯有肺脏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 因而五脏之中肺最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医学源流论》曰:“肺为娇脏, 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 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肺咳临床主要表现为咳时气喘有声, 重者出现咯血, 其病机为肺失宣肃。肺失宣发多见于咳嗽早期, 常兼有表证, 且以风寒为主。肺失肃降多见于咳嗽后期, 常兼肺气阴两亏, 肺气上逆。从肺入手是治疗咳嗽的基本思路, 治咳以降肺气为主, 兼顾宣发肺气。肃降顺, 有利于肺气宣发;宣发畅, 则能助肺气肃降。
 
2 从脾论治
《素问·咳论》云:“脾咳之状, 咳则右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脾咳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并右侧胸胁下疼痛, 可牵涉至肩背部, 导致肩背部隐痛, 痛甚者无法活动, 活动后咳嗽加剧, 平素少气懒言, 大便或溏或黏, 舌有齿痕, 右关脉弱或濡弱。从脾论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经络来讲:足太阴之脾经, 从足走腹, 复从胃, 别上膈注入心中, 在胸腹交手太阴肺经。②从生理来讲:《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4]脾气健运, 运化水谷精微上承于肺, 肺得精微物质才能行相傅之职。③从五行理论来讲:五行中脾属土, 肺属金, 土生金, 土为金之母。④从病理来讲:脾虚失其健运, 水湿不化, 聚湿生痰, 致肺失宣降, 遂生咳嗽, 此为土不生金之脾气不升, 肺气不降, 其病在肺, 其本在脾, 即“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云:“从来久病, 后天脾胃为要, 咳嗽久, 非客症。治脾胃者, 土旺以生金, 不必穷究其咳。”[5]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 , 培土生金。
 
3 从肝论治
《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 咳而两胁下痛, 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肝咳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伴两侧胁下疼痛, 痛甚者躯体转侧不利, 转侧则两侧胸胁下胀满不舒;脉象左关弦直硬而不柔和, 右寸脉虚浮无敛。从肝论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经络来讲:肝肺经络在胸中相连。“肝足厥阴经……循喉咙……其支者, 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肺。”②从生理来讲:肺为相傅之官, 不耐寒热, 肝为将军之官, 体阴而用阳, 肝肺在调畅气机方面相互协调。《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4]左肝主升而右肺主降, 升降协调, 方可使气机调畅, 气血平和, 从而维持肝肺生理功能正常。③从五行理论来讲:五行中肝属木, 肺属金, 金克木, 肺气清肃能制约肝阳上逆。④从病理来讲:肝肺相互影响。《类证治裁》云:“肝木性升散, 不受遏郁, 郁则经气逆。”肝为刚脏, 肺为娇脏, 若肝气郁滞, 肝郁化火或肝阳上亢, 生发太过, 逆而犯肺, 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 反易遭肝火之反克, 肺失宣降而咳。此即“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木火邢金”“木旺侮金”之咳。治疗应当清泻肝火、清肺止咳, 即佐金平木法。
 
4 从肾论治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咳嗽一证也不例外, 《素问·咳论》云:“肾咳之状,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肾咳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兼腰背牵引作痛, 亦可有听力下降、耳聋、咳嗽而涎唾;脉象表现为左尺沉弱无力, 右寸脉浮滑。从肾论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经络来讲:“腰为肾之府”, 肾经贯穿脊背, 其直行支从肾系上行至肝及横膈, 入于肺中。②从生理来讲:肾主水, 肺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水之下源, 肾为气机调节之根本。③从五行理论来讲:五行中肾属水, 肺属金, 金为水之母, 水为金之子, 金水相生。④从病理来讲:肾阴不足, 无以滋养肺脏, 肺失濡润, 以致肺肾两虚, 燥热内生, 肺失宣降, 从而引起咳嗽。《医述·咳嗽》谓:“肺金之虚, 多由肾水之涸, 而肾与肺又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 金水相生, 若阴损于下, 阳孤于上, 肺苦于燥, 则咳不已, 是咳虽在肺, 而根实在肾。”治疗重在补肾, 补肾水以益其母, 即金水相生法。
 
5 从心论治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为君主, 肺为相辅, 两者生理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咳论》云:“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痹。”心咳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伴心胸疼痛, 喉咙哽咽不顺, 或咽喉肿胀、疼痛等。从心论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经络来讲: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其分支从心系走出, 上行循咽喉, 其直行之脉亦从心系别出, 上行至肺系。②从生理来讲:心主血, 肺主气,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与血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③从五行理论来讲:五行中心属火, 肺属金, 火克金, 心火上炎, 克伐肺金。④从病理来讲:心火上炎, 灼烧心阴, 心阴不足, 心气耗伤, 心之气阴不足则化生肺之气阴不足, 肺之气阴亏损则久咳不愈, 此为心火刑金。治疗应当清心泻火、宣肺止咳。
 
6 从腑论治
《素问·咳论》云:“五脏之久咳, 乃移于六腑。”主要通过脏腑表里相合, 经脉相连而致。①胃咳:《素问·咳论》云:“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上气, 痰多, 心下痞满, 嗳气吞酸, 眩晕呕恶, 胸脘满闷, 大便不调, 舌苔厚腻, 右寸脉浮而弦, 右关可切到弦滑实邪之象。脾胃为后天之本, 同居中焦,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肺主气, 司肃降;胃主受纳, 以降为顺。“胃气强则五脏俱盛, 胃气弱则五脏俱衰”, 故有“胃为五脏之本”之说。咳嗽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然肺气的敛降取决于胃气之降, 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言:“肺气之布, 必由胃气之输。”胃之通降是肺之肃降的必要条件, 治疗宜和胃降逆、化痰止咳。②其他五腑之咳:《素问·咳论》云:“肺咳不已, 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 咳而遗矢。”肺咳传于大肠, 肺肾气虚, 大肠不约, 治宜补气止咳, 涩肠固脱。“肾咳不已, 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 咳而遗溺。”膀胱咳为肾咳所传, 肺肾气虚, 膀胱不约, 治宜补气纳气、止咳化痰。“肝咳不已, 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 咳呕胆汁。”胆咳为肝咳所传, 胆为少阳春生之气, 且少阳内藏相火, 胆随胃降, 温煦下焦则成气化之本;若胆气不降, 相火妄动, 上迫于肺而咳, 治宜调气止咳、清胆和胃。“心咳不已, 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 咳而失气, 气与咳俱失。”小肠咳为心咳而传, 清浊不别, 肺、胃、小肠气机紊乱, 治宜消食化痰、降气止咳。“久咳不已, 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 不欲食饮。”三焦咳乃脏腑久咳而传, 三焦运化失司, 气逆水停, 治宜补中泻肺、通利三焦。五脏咳以疼痛为特点, 六腑咳以泄为特征;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脏病以补为本, 腑病以通为补;六腑之咳虚实夹杂, 病机不离脏病传腑, 治宜补虚泻实, 方药重在调和。
 
7 小结
“止咳不独治肺, 重在调五脏”是治疗咳嗽的重要观点[6]。临床治疗咳嗽时一定要审证求因 , 不仅要着眼于肺, 也要重视其他脏腑及咳嗽之兼症。只有对咳嗽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病机及病位病性, 做到有的放矢, 取得显著疗效, 真正领悟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释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243-24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5)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 (5) :323-354.
[3] 陈修园.中医四小经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11.
[4]周显忠, 陆周华.黄帝内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31, 69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49-70.
[6]李敏, 昝俊杰.慢性咳嗽的中医辨治思路探析[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 (76) :208, 211.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中锐

上一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下一篇:咳嗽病机复杂 辨别体质选用中药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