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健康防病>正文

治未病 老树新花又一春

  在1月14日举行的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带来的一组数字让人眼前一亮:自2007年开展“治未病”服务以来,广东省中医院体质辨识中心的业务量从最初的每月不足600人次上升到现在的每月近1200人次,健康调养咨询门诊量从最初的每月300多人次上升到近2300人次,传统疗法中心业务量从每月970人次上升到3400人次。

 

  “治未病”这一古老的中医学核心理念,正在悄然走进现代人的视野和生活。

 

  “治未病”受热捧

 

  2008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主要目的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思路和模式。广东省中医院是首批开展“治未病”试点的14家中医院之一。

 

  试点工作实施一年后,吕玉波说,“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医院的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未病”、“欲病”、“已病”人群,服务范围的扩大带动了医院业务量持续增长。来自另一试点单位浙江省中医院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浙江省中医院将妇幼保健中心纳入“治未病”中心,为儿童和孕产妇提供“治未病”服务。2008年与2007年相比,该院儿童保健门诊量增长了近3倍,妇女保健人次增长了53%,体检服务人次增长近36%,“冬病夏治”、冬令膏方的服务量增长了30%以上,同时中医内科门诊量增长了一倍。

 

  特色服务是关键

 

  “从突出中医院的特色优势的角度来说,‘治未病’是最具中医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之一,开展‘治未病’服务更有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吕玉波说,该院将传统疗法中心纳入“治未病”中心,在全面挖掘、整理、引进中医药特色疗法的基础上,以体质分类理论为指导,制订出以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和中药外治法为主的中医干预方案,深受群众欢迎。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沈堂彪说,中医在健康保健方面有许多特色的传统疗法,该省在“治未病”试点工作中以丰富中医“治未病”的干预手段为着力点,根据中医辨体施膳的理念,结合体质辨识,采取个性化的辨体施膳方案,在杭州市胡庆余堂及杭州市中医院的广兴堂开展特色膳食指导。浙江省中医院承担的“经络调理技术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开展了“辨体养子”儿童保健,已经在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管理中推广使用。

 

  “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一性质决定了必须构建开放的服务网络,才能使更多人享受服务。记者从此次论坛上也了解到,各试点医院都在积极与市、县、镇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卫生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治未病”服务网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建立了区域性防病网络;与亲和源等养老机构合作,积极推动“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与新型养老模式相结合。

 

  扬帆远航正当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指出,21世纪,医学正经历着重大变革,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从注重局部病变转向注重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向关注健康维护。“治未病”的核心就是一个“防”字,这与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治未病”健康工程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在实施工程、构建体系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此次论坛上强调,规范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要切实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下规范的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有关技术操作要求,认真开展“治未病”服务,不能简单地把有关技术方法等同于“治未病”服务,不可将“治未病”理念泛化而导致庸俗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守曾也认为,“治未病”实行规范化服务有利于提高服务者的总体水平,也方便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内容与工作流程,进而主动配合。

 

  科技创新是“治未病”服务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少试点医院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了养生保健功法的推广应用研究和技术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广东省中医院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21种常见疾病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开展了方案优化研究;由郑守曾负责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脏腑相关易发疾病群治防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1种脏腑相关易发疾病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已通过专家验收。浙江省还设立了中医“治未病”专项研究基金,课题内容涉及“治未病”的文献整理及理论体系研究、“治未病”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的临床研究、“治未病”在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等,目前共有在研课题38项。

上一篇:单凭掌纹诊病不可取

下一篇:春节生活仍要有规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