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小儿腹泻>正文

小儿腹泻属“泄泻”采用中药热敷加穴位按摩疗法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序贯护理对小儿腹泻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儿腹泻为临床儿科常见疾病, 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是指多种病因、因素诱发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若不及时诊治, 可引起患儿营养不良, 影响生长发育。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腹泻多采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 其主要药理机制为通过固定、抑制、吸收消化道内的病菌、病毒及其体内产生的毒素, 以达到提升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防御功能的作用, 具有良好的效果[1]。但因西药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不利于患儿预后。鉴于此, 有关小儿腹泻治疗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目前临床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医认为, 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 脾虚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故治疗应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主要原则[2]。基于此, 笔者初步尝试采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序贯护理治疗小儿腹泻, 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为观察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治疗组男26例, 女17例;年龄0.6~3.8岁, 平均 (1.70±0.83) 岁;病程1~36 h, 平均 (12.73±4.58) h;腹泻次数每日2~17次, 每日平均 (10.58±2.34) 次。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年龄0.5~3.5岁, 平均 (1.78±0.76) 岁;病程2~33 h, 平均 (13.15±4.67) h;腹泻次数每日3~16次, 每日平均 (10.38±2.49) 次。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批准。
 
1.2 入选标准
符合《儿科学》对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符合脾胃虚弱证[4]:神疲乏力, 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 大便溏薄, 且夹有不消化食物,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急性起病, 且病程在48 h内;入院前7 d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者;患儿监护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治疗期间接受其他治疗方案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伴有严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入院宣教、术前安慰、病情观察、补液护理、饮食护理、出院宣教、发放宣传册等常规护理。
 
2.2 对照组
予以蒙脱石散剂[博福-益普生 (天津) 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690, 3 g/袋]口服治疗, 年龄<1岁者每次1 g, 1~3岁者每次1.5 g, 年龄>3岁者每次3 g, 每日3次。治疗7 d。
 
2.3 观察组
予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序贯治疗及其相应护理, 具体如下:①穴位按摩:主穴取足三里、中脘、脾俞。发热加曲池, 水样便加三阴交, 腹胀加天枢, 伤食加四缝, 呕吐加内关、上脘。力度由轻到重, 循序渐进, 以局部出现酸胀、发热为准, 每个穴位按揉2~5 min, 实证用泻法, 即按摩中脘、足三里、内庭抑胃控制食欲;虚证用补法, 即按摩太白、三阴交、脾俞增强脾的运化, 以达泻胃补脾之效。②中药热敷治疗:取吴茱萸、肉桂、丁香、胡椒各15 g, 水煎, 以800 mL水煎至400 mL, 贮存于冰箱;用时取出加热至约50 ℃, 以洁净干燥毛巾浸之, 敷贴于肚脐上, 之后再用纱布予以固定, 每次3 min, 每日3次。③护理措施:A.按摩和热敷时护士可给患儿讲故事、唱儿歌等, 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使其配合治疗。按摩操作前洗手、修剪指甲, 以不触痛患儿皮肤为宜。由于小儿年龄小、皮肤薄嫩, 按摩时需注意力度, 必要时可配用一些推拿介质, 如滑石粉、姜汁等, 目的是润滑患儿皮肤, 并且可采用指端、掌根、掌心进行揉按, 不宜过度用力, 应平稳、柔和、轻快、着实。B.热敷应避免空腹, 且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对热敷部位皮肤形成刺激,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温度适宜。C.由于患儿大便次数增加, 容易使臀部红肿、溃破等, 每次大便后, 要用温水清洗臀部, 并扑上爽身粉, 保持其干燥、整洁。D.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调整饮食, 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泻患儿暂时禁食,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 待其病情好转后可先给予米汤或稀释的牛奶, 遵循由少到多、稀到稠的原则。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治疗7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肛门、腹痛等中医证候积分。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 (IgA、IgG) 、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并按照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 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 分别计0、2、4、6分。痊愈: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60%~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稍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5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变或病情恶化,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两组之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同一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肛门、腹痛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儿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腹泻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时间 大便次数 大便性状 肛门 腹痛
治疗组 43 治疗前 4.64±0.97 4.62±1.06 4.93±1.47 3.87±1.03
 
治疗后 0.46±0.13△▲ 0.42±0.14△▲ 0.33±0.09△▲ 0.26±0.09△▲
 
对照组 43 治疗前 4.73±1.03 4.73±1.08 4.97±1.53 4.06±0.99
 
治疗后 1.55±0.58△ 1.41±0.52△ 1.41±0.53△ 1.39±0.3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IgA、IgG、CD+4/CD+8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儿IgA、IgG、CD+4/CD+8均显著升高 (P<0.05) , 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腹泻患儿免疫功能比较(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时间 IgA (pg/mL) IgG (pg/mL) CD+4/CD+8
治疗组 43 治疗前 0.94±0.50 8.45±1.39 0.91±0.29
 
治疗后 1.83±0.75△▲ 15.29±2.08△▲ 1.86±0.65△▲
 
对照组 43 治疗前 0.92±0.48 8.39±1.37 0.89±0.24
 
治疗后 1.29±0.53△ 11.58±1.65△ 1.39±0.3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腹泻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 ]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43 12 (27.91) 15 (34.88) 14 (32.56) 2 (4.65) 41 (95.35) ▲
 
对照组 43 6 (13.95) 12 (27.91) 16 (37.21) 9 (20.93) 34 (79.07)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因小儿体内防御功能尚不完善, 消化系统未成熟, 细菌抵抗能力较弱, 易导致病原体侵入而诱发肠道绒毛受损, 水电解质紊乱, 继而引起腹泻。同时可出现腹痛、发热、血便等症状, 且随病程延长, 可导致患儿体质变差, 出现佝偻病、免疫力低下等合并症, 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针对患儿发病因素和症状, 采取合适药物治疗并配以相应护理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蒙脱石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且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患儿服药依从性较高等优势。现代药理学证实, 蒙脱石散主要有效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粉, 具有非均匀性电荷分布的特点, 对消化道黏膜覆盖能力较强, 可有效吸收消化道内的病菌, 提升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 从而发挥促进患儿肠道功能恢复的作用[6]。
 
中医将小儿腹泻归属于“泄泻”范畴, 多由于感受外邪, 湿热蕴郁, 脾胃虚弱, 饮食内伤所致。脾胃虚弱常被视为本病之首要内因, 脾主运化, 喜燥而恶湿, 若脾为湿困, 则健运失职, 当饮食入胃后水谷不化, 形成湿滞, 下趋而成泄泻, 故治宜燥湿健脾、止泻涩肠、散寒温中。为提升临床疗效, 本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中药热敷序贯护理。穴位按摩是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 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的一种手段, 其可通过对腹部的揉压增强胃肠蠕动, 促进吸收功能。本研究所取主穴有中脘、脾俞、足三里, 通过按摩手法刺激以上穴位能够使小儿阴阳调和, 脉络通达, 起到补虚泻实、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7]。治疗组患儿推拿治疗后, 立即予以中药脐部热敷治疗。所取中药吴茱萸温中散寒, 理气止痛;丁香行气止痛, 止痢;胡椒温中散寒止痛;肉桂温中散寒, 通血脉。诸药配伍, 共奏温中散寒、止痛止泻之功。同时, 脐部乃精气元神出入之门户, 能联系全身气血, 交通五脏六腑, 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研究表明, 脐部是胎儿出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 皮薄凹陷, 脂肪组织极少, 具有渗透性强、敏感性高、药物容易吸收等优势[8];而配合热敷, 可促进药物吸收, 加强药物作用。此外,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序贯治疗中的相关护理不容忽视, 按摩前取得患儿家属信任, 提高其配合度;中药热敷过程中, 为患儿营造合适环境, 有利于患儿配合, 同时一定的热敷时间可保证药物吸收, 但需保证温度适中以免损伤皮肤, 并密切观察热敷中患儿局部皮肤变化, 防止意外医疗事件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序贯护理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可有效改善患儿主要中医症状、体征。据有关研究发现, IgA、IgM在腹泻初期快速降低[9], 提示该类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故而监测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转归情况。此外, 细胞免疫在免疫应答中起着核心作用, CD+4/CD+8为免疫调节指标, 若其比值>2.0或<1.4则表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本研究中, 治疗组经治疗后IgA、IgG、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该方案可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序贯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促进其免疫功能恢复, 疗效确切。但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处, 即受时间和人力的限制, 所纳入样本有限, 故而有关该方案对小儿腹泻的护理效果仍需循证医学加以证实。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葛星芸 石宝燕 李璞玉

上一篇: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治疗脾虚型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小儿腹泻 辨大便辨肛门论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