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回族自养功法特点分析与思考

回族自养功法是一种流传于宁夏地区民间,以中医学为基础,以自我推拿、导引吐纳为手段,以回族医学末梢经络根传法为特色的养生功法。宁夏医科大学杨群老师对回族自养功法研究颇深,并在长期实践中自得其妙,自觉其乐。为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回族自养功法,笔者通过挖掘整理、分析研究回族自养功法的渊源、特点、作用机制及不足,以促进本功法的传承、创新,为习练者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现将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 功法渊源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员流动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医学的交融和发展。西汉时期,张骞通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旅往来与文化交流。唐代伊始,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来华,被视为回族的先民。回族先民在长途跋涉过程中历经了各种艰难困苦,为了减轻和消除旅途疲劳,遂在沿途驿站歇息洗浴时,按照本民族传统方法,通过按、揉、搓、捏等,刺激头、面、耳、四肢等部位来消除疲劳[1]。在与汉民族长期、和睦的相处过程中,回族先民们汲取了传统中医阴阳、脏腑、经络、腧穴等理论精华,并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和完善,形成了最早被称为末梢经络根传法的自然疗法,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回医汤瓶八诊疗法[2]。
 
杨明公(1710—1850年)为回医汤瓶八诊疗法创始人,其人修武习文,长于汤瓶武术及八诊之术,习武健身,悬壶济世。杨氏宗族后人皆精修医武,学养丰厚,为秉承家学,传承汤瓶八诊疗法,弘扬回族保健医学文化,宣传民族特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杨氏宗族习武修医之时,常借助按、揉、搓、捏等手法按摩头、面、耳、四肢等部位,配合导引、吐纳等方法,逐渐发展为回族自养功法。
 
2 功法介绍
回族自养功法分为3个部分,包括站位功法、卧位功法和坐位功法。
 
2.1 站位功法
练功者处于明亮静谧、温度舒适、伴有轻松舒缓音乐的环境中,沐浴后着宽松功服,身心放松,微闭双眼,双目垂帘,眉心舒展,下颌微收,舌抵上腭,面部放松,表情喜悦;继而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悬顶钩腮,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松腕,含掌舒指,松腰坠腹,收腹提肛,圆裆屈膝,做到调身、调息、调神,使周身紧而不僵,松而不懈,脚下有根,上虚下实,周身通达;再采用点、揉、按、摩、推、捋、叩击、搓揉等手法,作用于头面部、腰背部、胸腹部、四肢肌肉和穴位,如双手抚面、捏耳、搓颈等,达到宁心静气、放松身心、松筋通络的目的。
 
2.2 卧位功法
本功法应在完成站位功法后习练,练功者需平卧于练功毯上。卧位功法分为肝功、心动、脾功、肺功、肾功、心包功6节,按照经络流注顺序,采用点、揉、按、摩、推、捋、抖、弹、叩击、搓揉等按摩手法,以及转动、抖动、牵拉肢体等动作,以头面、四肢关节及其经络穴位等为主要作用部位,配合呼吸和意念,达到存思、感知、通达的作用。
 
2.3 坐位功法
练功者全身放松,端坐或盘坐于柔软舒适的坐垫上,双手放于膝上,掌心向上,拇指依次掐住气息所走经络的井穴,配合意念行气吐纳,根据治疗调养需求,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相克顺序进行调整,十二经络完整循环一周,如此循环。
 
3 功法特点
3.1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从功法来源分析,回族自养功法以末梢经络根传法、吐纳呼吸导引、中医推拿手法等为基础。末梢经络根传法是回族先民们汲取传统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理论、腧穴理论、脏腑理论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和完善所形成的独具回族特色的自然疗法。中医理论是回族自养功法的基础,如用点、揉、按、摩、推、捋、抖、弹、叩击、搓揉等推拿常用手法在头面、四肢末梢进行刺激,达到益养精气、消除疲劳的作用。从功法理论分析,回族自养功法主要基于中医阴阳理论、脏腑理论、经络理论、腧穴理论等,讲究五行生克乘侮、脏腑虚实、经络流注、腧穴特性等。以其中一套站位功法为例:在起式基础上,练功者两手分开,放于身体两侧,四指与拇指相对成空拳,显露虎口面,由后向两侧敲打臀部;然后手指变掌,用空掌心,由后向前敲打髋部一周,顺势弯腰,从腰部顺大腿后侧(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依次敲打至足踝部,重点敲打承扶、委中等穴,每穴敲36次,敲毕,双手收回,身体直立,恢复站桩姿势;再将双掌重叠,用指腹点揉会阴36次,然后双手交替用空拳拳眼敲打腰骶部八髎穴36次;再用一手轻按丹田,另一手搓推谷道36次,双手交替,然后恢复站立体位;双手向后,用空拳拳眼自上而下从胸椎捋至腰部,顺势沿膀胱经向上依次搓打五脏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36次,左右交替。以上动作均体现了中医理论及特色。
 
3.2 以导引吐纳为根本
回族自养功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除使用点、按、揉、打等推拿手法外,还结合了调气息、通意念、摇筋骨、动肢节、拉伸肢体等导引吐纳术。回族医学认为,自我转擦头部、颈项部、手腕、腰围部、脚腕的“转五围”功法不仅可以行气血,温四肢,疏通末梢神经循环,还能防止末梢肢体毒素的沉淀,加速排毒,调理内分泌和脏腑阴阳[4]。“揉五窝”功法是指按揉人体的头窝、耳窝、咽窝、腰窝、脚窝,在回医汤瓶八诊疗法传承中有“异经奇脉转五围,疏通脉流络潺绵。人体五窝祛病点,头耳咽腰脚同按。开慧醒脑调潜能,眼明喉爽双脚健”的说法[4]。导引术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取法自然,模仿生物,象形取义,逐渐形成的强身健体的功法。中华导引养生内涵丰富,悠久历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导引,即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回族自养功法中,自我转擦头部、颈项部、手腕、腰围部、脚腕的“转五围”功法;自我按揉头窝、耳窝、咽窝、腰窝、脚窝的“揉五窝”疗法;拇指依次掐住气息所走之经络手指井穴,配合意念行气息吐纳的吐纳术,都是导引术的具体体现。《黄帝内经太素》言:“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5]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6]唐代僧人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言:“凡人自摩自桓,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肢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7]虽然历代学者对导引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均包括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等内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8]。由此可见,回族自养功法可归属于传统导引术的范畴。
 
3.3 以末梢经络根传法为主要特色
末梢经络根传法源自汉唐,是来往于丝绸之路的穆斯林商客在长途跋涉中用以减轻和消除旅途劳顿的保健方法。四肢末梢是血液循环的末端,循环代谢较弱,但因此也方便在休息时间使用搓、摩、点、揉等方法进行保健。后来回族先民们又汲取了传统中医理论,发展出“末梢”“根节”等说法,也称为“三节四梢”[4]。“三节”理论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节,其中头为上节(梢节),胸腹为中节,腿足为下节(根节)。上肢的手、肘、肩又分为梢节、中节和根节;下肢的脚、膝、胯又分为梢节、中节、根节。“末”指“四末”及手足也;“梢”有“四梢”,指人体血、肉、筋、骨外华之附余器官,具体为“发为血梢”“甲为筋梢”“齿为骨梢”和“舌为肉梢”[9]。“末梢”是指经脉气血之体在脏腑,用在“末梢”之“四末”和“四梢”。末梢经络根传法认为,“三节四梢”根传的畅通是经脉气血正常运行的关键,故借助各种特殊手法调整三节四梢根传,可使阴阳平和、升降有序、气血顺畅、脏腑安和而百病不生。
 
末梢经络根传理论来源于中医经络学说,阐述了人体四肢官窍与脏腑经脉的生理关联性,强调了内外根在先后天的重要地位,以及经脉内通外达、连缀官窍、保障气血渗灌、信息应答的机制,是机体生理过程的关键[4]。《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十二经脉通过循环流注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滋养,从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将四肢与全身气血流注紧紧相连。五输穴是人体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位(井、荥、输、经、合),是根据气血多少对特定穴进行的归类[10]。《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用水的源流比喻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内经针灸知要浅解》指出:“荥输位于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可以治该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的病证。”[11]《素问·五脏生成》中有“筋者皆属于节”,即关节部位为诸多经筋连缀处,也是脏腑经络气血的交汇处。回族自养功法注重对关节处的拍打和活动,通过自我转擦头部、颈项部、手腕部、腰围部、脚腕部,以及其他各种手法,达到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和流注,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通过对四肢末端经穴的刺激和关节肌肉韧带的锻炼,不仅可以治疗长途跋涉所导致的“体重节痛”,还可以调治心下满、身热、喘咳寒热、逆气而泄等脏腑病[12]。以上理论在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阐明了末梢经络根传理论的理论依据。
 
3.4 治未病思想
《黄帝内经》蕴含了治未病思想。回族自养功法一是注重调息和情志调养,练功时全身放松,自然呼吸,面部放松,表情喜悦,强调调身、调息、调神(心),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脚下有根,上虚下实,周身通达,符合净心洁体、抑浊扬清、理气调性的原则。抑浊扬清,即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既要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又要通过体液代谢将无用的“浊物”“废液”降解排出体外;理气调性则强调通过改变气力和病邪的力量对比,使邪去力复,向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转化[13]。净心洁体,不仅要求做到身体与周围环境的清洁,还要做到内心灵魂的清洁,对于放松心情、平衡心态、调神养性、预防心理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起到了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14]。这些内容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观一脉相承,也体现中医的“静则养性,动则养形”原则[15]。二是注重日常保健和养生,指出预防大于治疗。三是注重全身调养,突出脏腑经络生克乘侮和传变,重视调动人体的禀性,促进疾病痊愈或防患于未然,体现了防治结合的学术思想,与张仲景“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的治未病思想相一致。
 
4 讨论
相较于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以肢体活动为主的功法,回族自养功法以自我推拿按摩、关节活动、气息调养为主要特色。因其以中医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和推拿手法为基础,练功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穴位刺激手法。特别是卧功的6个术式,每一式都要按照经络流注顺序进行按摩,且在刺激穴位、刺激手法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还要配合呼吸吐纳等方法,因此本功法对于无医学基础者而言学习较难,掌握较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功法的传播。笔者认为应从功法理论和作用机制出发,简化操作方法,使人们更容易掌握。
 
回族自养功法是从回民特有的生活习俗中发展而来的功法,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但又限制了本功法的传播范围,无法充分发挥其健康保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特征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小。笔者认为应对本功法进行优化,并在社会范围内全面推广,发挥其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畅情志、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对于缓解医疗经济压力和社会矛盾,满足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民迫切的健身养生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6]。
 
回族自养功法主要以口传心授、师徒授受、言传身带等方式在回族民间代代相传,但至今尚未形成翔实的文字、视频资料。由于回族医学本身发展的原因,其学术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本功法的发展。笔者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不同功法传承者对于同一个导引动作有不同的理解;部分功法传承者对于施术部位、手法、理论等的认识仍相对模糊,故研究人员应结合回医理论、中医理论,对本功法进行进一步的推敲和修订,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促进全民健康。
 
综上所述,回族自养功法源于回族先民的养生保健实践,基于回族医学的末梢经络根结理论,以及脏腑理论、经络理论、推拿理论、导引理论等中医理论,以自我推拿、导引吐纳为手段,临床功效显著。今后需要进一步淡化本功法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分析、研究其理论,修订、改进其内容,从而促进其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徐创龙 孙向平 杨群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宁夏医科大学

上一篇:黎族食疗智慧,鱼茶,中医理论下鱼茶的功效

下一篇:屉布烧灰外用治紫外线过敏验案一则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