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踽脉、阳踽脉、阳维脉、阴维脉。奇是奇异、零奇的意思,是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经之余;又因其无络属脏腑的表里配偶关系,故有人认为“奇”字应读作“奇偶”之“奇”(音箕)。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脉、带脉、蹒脉、维脉的穴位均见于以上各经。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于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蹒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蹒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顶,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及其交会于他经关系如下表(表1—6):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别行部分,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的联系,其间有“离、合、出、人”的关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进入胸腔和腹腔称“人”,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会合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六合”。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其所行路经,都从肘、膝以上的正经别出,经过躯干,深入内脏,上至头、项;并于头项之处,其阴经合于阳经,阳经合于本经而上抵头面。例如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下合于胭,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本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下合毛际,人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本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下合于髀,人走脾胃,上出鼻额,合于足阳明本经。手太阴、手太阳经别,下合于腋,人走心与小肠,下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本经。手厥阴、手少阳经别,先合于胸,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本经。手太阳、手阳明经别,沟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本经。所以,手足三阴经俞穴能治头面范围的疾病,就是因为经别与经脉有其内在的联系。十二经别分布概况如下表(表1—7)
(4)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大络(身侧),总称为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驱干部的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表里两经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经别主内,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十五络脉的穴名和分布部位如下表(表1—8):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骨骼,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筋”,《说文解字》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由此可见经筋与肌肉系统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所以说经筋也是按摩的主要部位,但又不是简单的肌肉放松。
全身的筋肉按部位分为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筋有大小,或散布成片。杨上善说:“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是:经筋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如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行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腰外上行于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指,循牖内上行结于胸部。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除如上述手足三阳三阴经筋在头、面、胸、腹部分结合以外,各经循行于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满处,并与邻近的他经相联结。十二经筋的分部部位,按四肢、躯干、头部列表如下(表1—9):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如《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都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如《素问·皮部论》说:“额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皮部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正如《素问·皮部论》中所说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这是外邪由表人里的一个方面。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应于皮部,如所说的:“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由此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密切相关的。
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膏药等法,保健按摩中的推法、擦法、拍法等直接作用于皮肤的手法,都结合了皮部理论的运用。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上善说:“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传名,这在六经辨证上有重要意义。其名称见下表(表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