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环境污染和自我追求的提高让多数人心身疲惫,各类疾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如何更好地保持健康,中医的养生智慧极具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养生哲学强调万物一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处于自然界中,人体会随着天地变化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性改变,也可能因违背了天地法则从而被变化影响产生病变。因此人不但要保持机体内阴阳平衡,也要保持与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法天则地”,才能极尽天年。
四时更替对人体的影响
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周期变化,人亦有五脏六腑的节律性周期变化。节气或四时更替交接之时对人体的影响极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常见于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是年老体弱、虚衰的人群诱发宿疾或产生新病的时期。研究表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有极大相关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相关,气温降低会增加其发生率;哮喘的发病与气候变化和季节变换明显相关,我国多数地区存在春季及秋季两个高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气道病原体随季节变化,冬季发病率增高;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脑卒中也以冬季发病较多。另有研究表明,季节更替对健康人体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免疫功能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免疫功能存在夏季强、冬季弱的变化趋势。
“顺应四时”理论的提出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指出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才能保证健康。“顺应四时”指人们的生活、起居必须遵循一年四季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变化规律而加以调节,从而实现健康长寿。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故若能在这些关键时期,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而天灸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
天灸之夏治三伏与冬治三九
后世医家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防治原则。天灸是非艾灸法的一种,是在三伏或三九天将某些特定配置的药物贴敷于穴位或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发红,一部分药物经过透皮吸收进入体内,激发人体经气,调整脏腑、经络、气血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三伏天灸指于三伏在局部穴位敷以辛温发散之药,达到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正气的功效。这一疗法特别适用于阳气不足而又易在秋冬季节发病的肺系疾病患者。而三九天灸指在冬季三九时节于局部穴位敷以通阳之品,达到扶正祛邪、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动人体阳气、鼓舞正气的功效。两者可以单独应用,亦可以联合应用。笔者前期运用“三伏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均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亦有大量报道证明,该疗法能给上述患者,特别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带来益处。
天灸的时间、穴位与药物选择
(1)时间 夏治三伏指在每年农历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每隔10d治疗1次。冬治三九指在每年农历三九天的头九、二九、三九每隔9d治疗1次。以每伏/九的第1日治疗效果最佳。
(2)穴位 防治疾病不同,穴位的选择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肺系疾病一般选用背俞穴之肺俞、脾俞、肾俞为主,并配合膻中、大椎、定喘、膏肓、天突、百劳中的部分穴位;胃肠道疾病要更注重脾俞、胃俞、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如为痹证,需注重补肾强筋壮骨方面的穴位,如腰阳关、命门、八髎、阳陵泉等。
(3)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天灸药物处方多以《张氏医通》中的基本方进行加减,如芥子、甘遂、延胡索、斑蝥、丁香、肉桂、细辛等,配以麝香、冰片等透皮引经药物,辅以姜汁、蜂蜜等调和而成。辨病选药中肺系疾病宜选芥子、天南星、白前、半夏、桔梗、甘遂、细辛等;脾胃疾病宜选肉桂、丁香、木香、白术、佛手、甘松、延胡索等;内分泌、生殖系统疾病宜选川芎、郁金、淫羊藿、何首乌等归于肝肾两经的药物。
“四时”防病治病
“三伏”与“三九”涉及四季中夏与冬这两个极热与极寒的季节,然而自然四季又非只有夏冬两季。自然界中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遵循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均说明了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了季节性的多发病,以及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因此“未病先防”不仅关乎冬夏,四季养生不应只重视“伏”与“九”,更应贯穿四时以“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做到“形神俱旺,协调统一”,“精神内守”,自然“病安从来”。因此顺应四时之节气灸应运而生。
二十四节气防病治病
自然界与人相应,古人根据四时和气候变化反应将不同的时间变化点定义为“二十四气”。“节”指一年中的时间节段,而“气”则指气候、天气变化。二十四节气调理,可按个体体质特征的不同,顺应不同的天时地气,通过不同的穴位、灸法等个体化的调理手段,实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阴平阳秘”,达到更健康的机体状态。
节气灸的运用
“节气灸”指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采用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是中医“天人相应”治疗特点的充分体现。其包含两个关键词,即“节气”及“灸法”。《针灸大成》主张施灸的时间是“立春巳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酉时,立秋戌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而现代节气灸从三伏三九灸、二分二至灸,至择节气辨证、辨病施灸,再至全年二十四节气的逢节气选灸保健穴,均取得较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节气灸的操作方法以穴位艾灸、药物贴敷或二者结合为主。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百会是临床常用的保健穴位,有“八大保健穴”之称,具有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此外,膏肓、肾俞、风池、内关、天枢等穴位也可随时节、体质、疾病的不同而随时症选用。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质疑节气治疗的时效性,不同的研究得出了相悖的结论。有学者通过观察在三伏天和非三伏天(春分、秋分和三九天)4个不同时间窗,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后发现,三伏天灸和非三伏天灸均能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三伏天灸组的疗效最优。研究发现,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行之有效,但起效的关键是药物及经穴,时间因素影响不大,适宜全年开展。出现上述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国内临床研究的质量不高、方案设计有缺陷、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部分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观察结果。
问题与展望
五运六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内外相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使之波动倾移,从而有太过、不及的病变。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所载:“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因此从天文、气象学等方面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进行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而节气灸正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应用,是人们对自然界气候变化对身体的影响的积极预防和保健的具体方法。
《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因此在疾病发作之前,把握时机,予以治疗,即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防病治病可不拘泥于夏冬二季,四时气候变化均易影响人体脏腑气血,故二十四节气调理更精妙,但治疗所需时间及物力亦相应增加。
因此,如何更好地使用节气灸进行四时调理,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均需注意中医高度强调的个体化。人的体质各异,在行节气灸调理时,应从体格、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发病倾向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辨识区别体质类型以确定个性化方案,再选择不同节气、腧穴和灸法进行个体化施治。这样方能有效地调理体质的偏颇,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将体质调整至最佳状态,达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