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面瘫面部神经损伤性疾病温针灸疗法

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在面部神经损伤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 急性发作时有额纹消失、眼睑无法闭合、口眼㖞斜等表现, 会给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带来双重伤害[1]。中医认为, 本病是由于风寒入侵造成气血不畅、脉络失养、神经麻痹而致, 温针灸治疗有较好的效果[2]。为进一步探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笔者展开本次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焦作市博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5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9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3例;年龄22~64岁, 平均 (37.8±5.6) 岁;病程最短11 h, 最长5 d, 平均 (3.21±1.05) d。观察组男17例, 女12例;年龄21~65岁, 平均 (38.3±5.4) 岁;病程最短12 h, 最长6 d, 平均 (3.67±1.24)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3]:发病急骤, 存在面部吹风或受凉史, 一侧面神经麻痹;麻痹时患侧耳后乳突有痛感, 表情肌瘫痪, 眼裂增大, 鼻唇沟平坦或变浅, 口角下垂, 无法皱眉, 额纹不见, 口眼㖞斜, 吹口哨、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 当面部肌肉活动时, 上述症状更明显;进食时会在患侧齿颊间隙滞留食物残渣, 刷牙、饮水时会遗漏;由于眼睑无法闭合, 会存在泪液外溢情况;同时舌前2/3味觉障碍, 有一定的视听障碍。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首次、单侧患病, 病程≤7 d;年龄≥18周岁;经核磁共振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1.4 排除标准
 
病程>7 d;两侧面瘫者;手术、肿瘤、外伤、耳科疾病致周围性面瘫者;带状疱疹所致亨特氏综合征者;产褥期或孕早期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醋酸泼尼松片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1207) 口服, 每次10 mg, 每日3次;第6~7日早晚各服1次, 每次10 mg;第8~9日每日服用1次, 每次10 mg;第10日开始每日早晨服用5 mg。共治疗4周。
 
2.2 观察组
 
给予温针灸治疗。患者呈仰卧体位, 取患侧颊车、太阳、地仓、阳白、颧髎、足三里、翳风、下关、合谷, 使用长度40 mm的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在足三里、合谷两穴进行温针灸, 将1 cm左右的艾条置于针柄上, 保持与皮肤1~3 cm的距离, 点燃艾条进行温针灸30 min, 治疗期间做好防烫伤工作。急性发作的7 d内, 进针后不采用补泻手法, 实施轻柔刺激;7 d后增强刺激, 使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针刺30 min, 连续治疗6 d休息1 d, 共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使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 (FDI) 评分, 包括5项社会生活功能和5项躯体功能, 社会生活功能单项得分0~5分, 躯体功能单项得分1~6 分, 两项功能得分总分1~55分, 得分越高面部残疾程度越低。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面部表情正常, 眼裂彻底闭合, 额纹正常, 嘴唇、鼻子两侧对称, 无眼㖞斜, 面神经残疾指数 (FDI) 评分>20分;有效:面部表情正常, 眼裂未彻底闭合, 额纹、口眼㖞斜及嘴唇、鼻子两侧对称情况有所缓解, FDI评分10~20分;无效:面部表情无改善, 眼裂未闭合, 额纹、口眼㖞斜及嘴唇、鼻子两侧对称情况无改善, FDI评分<10分[4,5]。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FDI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 , 观察组FDI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分, ±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9 14.62±2.51 23.16±1.64△▲
对照组 29 14.18±2.46 21.43±1.7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 高于对照组的79.31%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29 23 5 1 96.55▲
对照组 29 15 8 6 79.3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风寒、病毒等感染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 有部分患者是因轴突变性所致, 在临床中属于多发、常见病, 主要症状为不能抬眉、闭眼、鼓嘴, 同时还会出现口眼㖞斜等症状[6]。急性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 治疗重点在于修复损伤的面神经, 改善面部神经水肿、炎症情况, 以预防神经病变。目前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费用较高, 且见效缓慢。与西医治疗相比, 中医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 且见效快, 治疗后不易反复, 已受到广泛认可。
 
中医认为, 周围性面瘫归属于“口噼”范畴, 由于风寒导致气血不足、脉络失养。在临床治疗中, 应以祛风化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为主[7]。温针灸是常见的中医外治法, 在相应穴位施针可达调和气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的效果, 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病证。阳白在少阳和阳维脉交界处, 温针灸能达到疏经散风、通络止痛的效果;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 主治口角流涎, 能改善口眼㖞斜症状;针刺颊车、合谷有助于循经感传, 激活面部神经;针刺下关、太阳能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针刺颧髎能达到祛风散寒、缓解面部肌肉紧张等效果;针刺足三里, 能在疏通面部脉络、改善神经受损的同时, 健脾益气、养气活血;针刺翳风, 能达到宣散局部气血瘀滞的效果, 进而加速唇歪、眼闭合、皱眉等症状恢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在翳风、下关等穴位施针, 能促进面神经水肿的吸收,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让患者更快地恢复面神经正常功能, 与艾灸相结合, 可进一步加速血液循环, 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FDI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中应用温针灸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注意的是, 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不过能操之过急, 必须控制好穴位数量和针刺强度, 在手法上应以平补平泻为主, 治疗应循序渐进。如果对穴位刺激过强, 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 导致面神经发炎或水肿, 使病情更加严重。
 
综上所述,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应用温针灸治疗有显著疗效, 能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且安全性高、治疗费用低,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原芳, 林良才, 蔡海荣, 等.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 (9) :775-778.
[2] 郑美华, 叶婷, 王广武.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 (9) :58-60.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 49 (2) :84-84.
[4] 王磊.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 (S1) :417-418.
[5] 梁繁荣, 余曙光, 李瑛, 等.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 2004, 45 (8) :584-586.
[6] 杨原芳, 林良才, 蔡海荣, 等.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 (9) :775-778.
[7] 张影, 滕晶.从中医学五神理论探析周围性面瘫的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7 (5) :930-932.
[8] 张赛男, 陈果, 向娟, 等.温针灸配合闪罐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推拿医学 (英文版) , 2017, 15 (1) :42-4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闫英英

上一篇:颈椎针灸后的坏处 你需要知道

下一篇:针刺镇痛的机理 对疼痛的认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