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探析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筋痹)的防治要点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是平乐正骨人在继承和发展平乐正骨筋病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正骨理论体系[1,2,3]。其分为“治筋”理论和“治骨”理论,其中“治筋”理论是对慢性筋骨病的治疗进行的详细阐述、分析和总结,主要疾病研究方向是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骨盆旋移综合征、脊柱侧弯、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4],较少有关于手部筋骨病的阐述。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属于“筋痹”“扳机指症”范畴,是一种慢性筋骨病,本文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对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防治要点进行探讨、总结和分析。
1 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识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病因
中医认为,筋骨失衡是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发生的重要原因和核心病机[5,6]。《素问·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了筋的作用主要是联络四肢百骸、司关节运动。《素问·宣明五气》认为“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认为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多由局部外伤或过度劳损导致手指或手部血瘀气滞,从而引起局部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筋脉失去滋养,发生筋滞、筋挛、筋缩[7]。该病属于手部的筋骨疾患,病因病机为手部筋骨滑动失衡,从而引起手指屈伸不利,即筋骨失常;加上劳累、手指关节退变、外邪入侵等因素影响,导致手指局部出现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筋骨失养”;筋之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则表现为“筋骨失衡”;筋骨失常、筋骨失养、筋骨失衡,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可出现手指屈伸活动不利或屈伸活动受限,即表现为“筋滞骨错”。
2 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预防
由于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化工作方式的转变及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且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早期有效防治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需要,该病的治疗也已由“治疗为主”逐步发展为“防治并重”的医疗新模式。从中医筋病学角度分析,筋主要包括人体骨骼周围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血管、椎间盘、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8]。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多由屈肌腱的慢性劳损所致,即由于手指长期、单调和反复地屈伸,掌指关节、指间关节部位受损,影响正常的经筋活动,导致关节周围肌肉牵张力不平衡,从而出现筋滞,重者出现筋挛。《类经》曰:“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略,纲之有纪。”筋骨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则不会出现筋骨失养、筋骨失衡、筋滞骨错。手指的屈伸活动一定要适度,避免过多、过快或过频,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发生或发展。
3 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手部筋行不畅,筋脉阻滞,可导致“筋滞骨错”。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是屈肌腱和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腱鞘反复摩擦或过度摩擦所致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9]。经过“骨-纤维隧道”处的肌腱,均可能发生腱鞘炎。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多有手指长期快速活动及长期反复用力活动等病史,多见于长期织毛衣、用细纱接线头、练习或演奏管弦乐、洗衣、洗碗、用手写文稿、用键盘打字、用不正确手势玩电子产品等人群。该病一般表现为手指屈伸活动受限,掌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处有明显压痛,但局部无红肿热痛等不适。以上症状结合肌骨超声可以基本确诊。
4 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
《类证治裁·痹证》言:“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病机主要在于血不濡筋、荣卫失守、血瘀气滞,其病理基础主要为长期劳损,阴血耗伤,或外感风、寒、湿邪,属于本虚标实之证[10]。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上,《黄帝内经》强调恢复筋骨功能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灵枢·本脏》言:“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故在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上,应遵循以“以筋为先、筋为主,以衡为用,兼顾筋骨并重”的原则,同时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强筋壮骨,同时兼以祛风除湿”为纲,从而更快地纠正手部的筋骨失衡,促进疾病的快速痊愈。
5 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康复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伤科学及平乐正骨筋病理论发展而来的,注重筋骨的结构与功能变化。骨靠筋的伸展和收缩实现运动功能,筋靠骨的支撑和承载协助身体进行各种运动[11]。筋与骨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若这种平衡被破坏,可形成筋骨失衡的病理状态。筋骨病属于“筋骨失衡”的病理状态,手部筋骨病属于筋骨病中的手部疾患,而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属于手部筋骨病之一。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筋骨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医者需将动静结合的理念贯穿筋骨病治疗始终,不但要重视静态的平衡,更要重视动态的平衡,这样才能有利于筋骨病的康复。在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康复过程中,运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达到手部筋骨的相对和动态平衡,能更好地巩固疗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6 小结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化工作方式的转变及工作强度的加大,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逐渐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持久、易于反复等特点。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是在平乐正骨筋病理论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遵循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原则,作为践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之一,可用于指导慢性筋骨病的诊断和治疗[12]。本文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探讨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机制、防治、康复。以手部筋骨病变为主,与局部气滞血瘀、筋骨失衡相关[13],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指导下以“以筋为先、筋为主,以衡为用,兼顾筋骨并重”为基本原则防治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14,15,16],将其诊疗的重心前移,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患病率,同时对患者的康复也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马文龙 程春生 唐洪涛 查朱青 程真真 康正 闫飞鸿 刘英科 徐静菲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