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脊髓前动脉,中风病督脉穴位针灸康复治疗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案

患者,女,50 岁,主因“胸痛、双侧下肢无力、 排尿障碍、胸部以下感觉减退 47 d”于 2017 年 6 月 16 日入院。

病史:2017 年 5 月 1 日晨起(6:00 左 右)突发前胸及后背胀痛,束带感明显,症状持续约 20 min 后缓解,自觉双下肢无力,尚可行走,4 h 后 无力症状逐渐加重,不能独立行走,小便潴留,就诊 于当地医院,以“脊髓炎”治疗,15 h 后病情达到 高峰,双下肢活动不能,胸部以下针刺觉减退,发病 后 1 d 查胸椎核磁共振及增强示,胸髓 2~5 内异常 信号,无明显强化。由于患者深感觉未受累,第 2 天 经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外科会诊,诊断为“脊髓前动 脉综合征” 。

改变治疗方案,以脊髓缺血性血管病治 疗,发病第 3 天,患者右脚趾略能动,治疗至第 7 天病 情仍无明显缓解,前往北京天坛医院,5 月 9 日专家 门诊考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于 5 月 10 日在天 坛医院再次查胸椎核磁共振(MR)和增强,MR 增强 显示胸髓 2~5 内异常信号,呈点样强化。5 月 11 日在 天坛疑难病会诊中心经 3 位专家会诊后考虑 “脱髓鞘 性脊髓炎可能” ,建议应用激素冲击及丙种球蛋白治 疗,但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即返回沧州以“脊髓炎 性脱髓鞘性病变”治疗 1 个月(具体不详) ,双下肢 无力症状较前缓解,小便恢复正常,仍有双下肢发凉 不适,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就诊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 院康复院区脑病科。既往糖尿病史 3 年, 服用二甲双 胍控制血糖;发病前无发热、腹泻、疫苗接种及感染 史。

查体:意识清楚,高级神经活动正常,颅神经正 常,双侧上肢肌力 5 级、肌张力正常,右侧下肢肌力 3 级,左侧下肢近端肌力 1 级、远端肌力 0 级,双下 肢肌张力减低,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T 4 以下浅感觉 消失,触觉、深感觉正常,左侧踝阵挛阳性,右侧踝 阵挛阴性。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 180 mm H 2 O,脑 脊液免疫球蛋白 G 41.4 mg/L,脑脊液、血寡克隆区 带均为阴性,血 NMO-IgG(-)。

西医诊断:脊髓前动脉 综合征;2 型糖尿病。中医诊断:中风病(瘀阻督脉、 筋脉失用证) 。

给予以针灸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取穴: 病变感觉受损平面以下督脉穴位及夹脊穴, 合谷、 后溪、 伏兔、风市、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 解溪、申脉、照海、太冲、八风。

操作:患者取坐位, 采用 0.30 mm×25 mm 一次性针灸针,先针督脉穴位、 再针左侧夹脊穴、后针右侧夹脊穴,针刺顺序由上向 下,采用点刺法,不留针。然后患者取仰卧位,选用 0.30 mm×40 mm 一次性针灸针,由上到下,先右后左, 依次针刺合谷、后溪、风市、伏兔、梁丘、血海、足三 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申脉、照海、太冲、八风 穴,各穴位均采用直刺法,深度依据穴位处肌肉、筋膜 的丰厚程度不同,针刺深度在 5~35 mm,针刺完毕后 合谷、后溪、伏兔、风市、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 泉、 阴陵泉穴行配合呼吸的捻转针刺手法, 医者右手拇、 示指持捏针柄,呼气时将气力运至右手拇、示指,同时 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做捻转动作,至医者觉针下沉紧, 患者觉针下有酸胀感为得气,解溪、申脉、照海、太冲、 八风行提插手法,诱发患者足部及下肢出现抽动为得 气,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治疗 1 次。治疗 36 d 后, 患者双下肢无力及发凉不适感好转,可在家人搀扶下行 走,查体:右下肢肌力 5 - 级,左下肢肌力近端 3 + 级、远 端 2 + 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T 4 以下浅感觉减退,触觉、 深感觉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出院后在家继续锻 炼康复,至 2017 年 11 月 14 日电话随访,患者长时间 坐位站立时略觉费力,可自由行走,偶有双下肢发胀不 适感,活动及局部按揉后可缓解,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按语:脊髓血管病属于罕见疾病,脊髓前动脉是 最常见的受累血管, 临床表现为梗死平面附近的剧烈 疼痛、受损平面以下的无力及肢体瘫痪,以及针刺觉 和温度觉的丧失,二便障碍较明显,深感觉保留 [1] 。

本患者无免疫相关疾病, 且发病第 2 天完善核磁共振 及增强检查,病灶无强化,在发病第 10 天,髓内病 灶呈点样强化的影像学改变可见于脊髓血管病 [2] , 结 合患者临床特点,有糖尿病血管病危险因素,查体一 直无深感觉受累, 影像学改变诊断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ASAS) 。由于 ASAS 临床罕见,疾病本身有自限性, 发病数年后, 患者的症状仍能得到持续的改善 [3] , 在 影像学上,病变累及 3~9 个脊髓节段的居多 [2] ,且 亚急性期病灶可强化,临床常常被误诊,该患者的就 医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本病需要和累及长节段脊 髓的视神经脊髓炎相鉴别, 视神经脊髓炎病灶多以脊 髓中央管为中心, 且多为横贯性损害, 早期可有强化, 常伴随有免疫相关性疾病,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血 NMO-IgG 多为阳性。由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较罕见, 且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 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 指南,也缺乏治疗方案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故在 没有找到明确病因的情况下, 如果有其他动脉粥样硬 化的证据,管理的重点应是通过控制血压、血糖,应 用他汀及抗栓药物,修正相关的危险因素 [3] 。

由于本病发病急、变化快,有自然界“风性善行 数变”的特点,故认为与风相关,当属“中风病”范 畴。本病为督脉循行处病变,病位在督脉,其病机为 瘀阻督脉、筋脉失用证。 《素问·痿论》载: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治疗本病在病位上应以督脉为核心, 在病性上要以瘀 血为要,结合中医辨证理论,重视气血生化之源的阳 明及风邪, 并结合针灸经络理论自身特点。 辨证取穴, 围绕“督脉-气血-阳明-风邪”这一轴线展开。后溪 穴在八脉交会穴中与督脉相通, 督脉穴及夹脊穴与病 位(脊髓-督脉)直接相关,通过针刺可直接刺激神 经根或通过经脉的联系调节气血运行, 改善神经根的 代谢,促进脑脊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合谷为手 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 “阳明多 气多血” “肝藏血” ,两穴合用称“开四关” ,有调和 气血之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下 肢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 陵泉,能培补后天,益气血、荣筋脉。八风、风市可 疏散风邪,针对针灸经络理论自身特点, “跷者,矫 健也” ,主管运动,选取在八脉交会穴中分别与阳跷 脉、阴跷脉相通的申脉、照海两穴。阳陵泉在八会穴 中为筋会,是胆的下合穴,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刺之 可强筋骨,伏兔、解溪穴分别在恢复膝关节、踝关节 活动方面有特长,故取之。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马培锋

上一篇:中风偏瘫临床分期针刺治疗

下一篇:中风后失语 解语膏配合舌针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