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经络疗法>正文

少阳经络论治耳鼻喉病

  ●“少阳”包含经腑两层。以经络而言,少阳经脉介乎表里之间,连接表里经气以称为枢。以脏腑言,胆主阳气之生发,三焦统领阳气之气化;胆主枢之启动运转,三焦继以道路畅通,形成枢路一体,枢运机转,气、火、水布散上下内外。脾胃与少阳枢机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少阳经脉与五官相连。

  ●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面清窍,清窍方能完成正常之生理功能,所以精纯之血上达五官之“清道”要畅通,水湿痰瘀下趋外泄之“浊道”要疏通,五官自身血络要宣通,故五官(主要指耳鼻咽喉)疾病,当从少阳立论,治以运枢机,升清阳,降浊阴,和清窍。耳病应开肺通心,益脾滋肾,总以枢转窍和为宜;鼻病应胆肺同调在前,调脾益胃善后,前后未离少阳;咽部疾病应和胃利胆,益气生津,皆为窍通。

  成都中医药大学熊大经教授家族五世业医,从其祖父、父亲始专于中医喉科,其中尤以其父亲熊雨田先生声望最著。熊大经承其父辈学术思想,经过40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论治五官(主要指耳鼻咽喉)疾病,当从少阳立论。

  由于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面清空之窍,清窍方能完成正常之生理功能,所以精纯之血上达五官之“清道”要畅通,水湿痰瘀下趋外泄之“浊道”要疏通,五官自身血络要宣通;病在五官,治在枢机,宜求之于少阳:运枢机,升清阳,降浊阴,和清窍。耳鼻咽喉疾病在总的病机上表现为“郁”,故论治耳鼻咽喉科疾病除应重视五官局部辨证外,更应注重从全身整体调治,治疗的核心思想在于“通”。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在五官科中清阳的基本含义主要指人体气化过程所产生的精微物质。气血津液经过气化过程,其中的精纯部分升华上达成为“清阳”,以温熙濡养清窍。浊阴指人体气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废物及病理现象、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瘀血等。

  正常状态下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若这些有形之浊不寻常道则均可害清,使浊居清位,清浊相干。这种现象正是五官科病证发生的重要原因。

  总之,清阳以升为顺,浊阴以降为和,清升浊降,升降有序则五官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治疗之法无外“升清降浊”。“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伤寒论》230条),喉痹、暴聋病人气色、精神状态等大为改善,患者的情绪变得积极乐观等,熊大经认为这些都是“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反应,是气畅郁疏,血和络通的表现。

  少阳为枢机  十一脏取决于胆

  这里“少阳”包含经腑两层。以经络而言,少阳经脉介乎表里之间,连接表里经气以称为枢。以脏腑言,胆主阳气之生发,三焦统领阳气之气化;胆主枢之启动运转,三焦继以道路畅通,形成枢路一体,枢运机转,气、火、水布散上下内外。《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升降正是枢机转运的表现。

  足少阳胆内藏精汁,寄有相火

  胆内藏精汁,疏泄腑气,清而不浊,故称“中精之府”,藏而不泻,又类于脏,为六腑之一,亦为奇恒之腑。《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高度概括了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胆属少阳,其气生发,则万化始生”,故吴东锡《医学求是》认为“阳之初生而始发则从胆,胆为转阴至阳之地,为少阳,是阳之枢”,十一脏腑的功能活动,清升浊降,表里出入,必基于胆气生发,枢机运转。且胆寄相火,宣布在三焦,流畅通达,充斥表里,温煦周身。

  所以,胆在心理上,可决断肝之谋虑,协调情志,保持相对稳定;在生理上,可调节脏腑的功能状态随环境及个体需要相应变化,以此保护机体,助正抗邪,所谓“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致使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精司降,胆气主升,胆中相火宜通达流畅,正合“枢”之本性;胆振启阳气、协调情志与应变力对脏腑的决断作用,正切“枢机”之内涵,此即胆在少阳枢机中的功能特性。

  手少阳三焦为人体元气、水、火等运行的道路

  《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从《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三焦出气,以温分肉”,《金匮要略》“三焦通会元真”,以及《难经》所云“主持诸气”,可以认为,三焦实为元气、火、水布散、输布的道路。若三焦功能失常,可累及有关脏腑,而有关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到三焦的功能。三焦“主持诸气”,主气化,决渎水道,经历于五脏六腑。因此三焦做为脏腑之间联系、气化的播散、以及营卫水谷诸气周流的通路,有机地组织了各脏器间的密切协作。三焦气化在沟通脏腑功能,维持气机升降出入与水道通畅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同样具有枢机的意义。

  由于少阳为枢,生发阳气,主疏泄,气机的条畅离不开少阳之转枢。但是若只是强调少阳在调达气机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它是由阴出阳的枢机,就会使本末倒置。

  少阳枢机与脾胃枢纽的关系

  脾胃枢纽与少阳枢机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火以生土

  这里的“火”是指命门之火,而非君火,故五行中火以生土,并不是心火生脾土,而是命火生脾土。命门之火并不直接生土,需通过胆和三焦才能到达脾胃(中焦)。少阳胆内寄相火,通过胆和三焦敷布全身(包含中焦在内),以温熙、推动脏腑运行。这样脾胃得命门相火温煦,则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灌溉四旁,营运周身。反过来,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充养五脏,五脏精气满溢,则封藏于肾,化为元阴元阳,元阳即是命火。

  木以疏土

  在气机上,脾胃升降有赖胆气升浮。李东垣在阐发《内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时指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在消化水谷上,胆内藏肝之余气(胆汁),人未进食物,则储藏于胆,进食时则泌于肠腑,化食物为精汁,以供机体之用。胆中相火清明,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胃土得其疏达,故水谷化。另一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纳运相合、升降有序又是少阳枢机运转不息的基础,故中气不足,少阳生发无力,木不疏土则脾胃呆顿;少阳气滞,枢运内郁则升降失宜,实邪中阻,脾胃窒塞。所以二者必须相互为用,协调有序,才能保证升降出入、生克制化咸宜,脾胃纳谷运化之机,既不匮乏,亦不亢奋,水谷精微化生不尽。

  调理脾胃诸方常辅以升发少阳之品

  在治疗上,调理脾胃诸方常辅以柴胡、升麻、谷芽、麦芽之属,升发少阳之气,助脾生清,助胃和降,复其纳运水谷,化生气血之职。对此,李东垣可谓体会最深,其治疗虚证之补中益气汤于大队益气健脾药中佐入升麻、柴胡可谓点睛之用;治疗实证脾胃积热的清胃散《兰室秘藏》,重用升麻发散郁热,实寓防止过用寒凉遏其枢机之意。

  少阳枢机与五官疾病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明确指出五官疾病与少阳密切相关。少阳经脉与五官相连,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这些都是治从少阳的理论渊薮。然而将这一理论运用在耳、鼻、咽喉病中,又同中有异,以下结合实例具体说明熊大经教授少阳思想在耳鼻喉科的运用。

  耳病

  以耳鸣耳聋为例。耳鸣与耳聋临床上常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古人认为鸣为聋之渐,即耳鸣耳聋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程度。中医古书里对耳鸣耳聋发病机制的阐述很多,但治耳鸣耳聋之法,都未出五脏(腑)范畴。熊大经认为枢少阳、和耳窍应为治法核心,并将这一理念概括为“开肺通心,益脾滋肾,总以枢转窍和为宜”。

  鼻病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  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足少阳胆经的支脉从目锐眦分出下行大迎,会合于手少阳,抵于頞。对这句经文熊大经颇为推崇,并据此制成治疗鼻科疾病的著名成方“鼻渊舒口服液”,其临床疗效颇佳。熊大经将少阳思想在鼻科疾病中的具体运用,归纳为“胆肺同调在前,调脾益胃善后,前后未离少阳”。

  咽喉病

  熊大经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无论胆实、胆虚皆可致咽喉不适。他将在实践中运用少阳学说治疗咽部疾病的理论概括为“和胃利胆,益气生津,皆为窍通”。

  熊大经强调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时应注意以下3点:一是在少阳病中,其病机虽多实多热,但亦见虚寒;二是少阳受病,多表现相火内郁、水饮停蓄之证(耳为宗脉汇聚,又常兼瘀);三是治疗少阳病,必须重视胆气、胆精升降和调,用药亦多寒热并用,虚实共治。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某,男,29岁。2009年11月24日初诊。主诉:鼻塞、头痛、流脓涕10余年。检查:双下鼻甲肥大,中甲息肉样变,中鼻道、鼻底有较多脓性分泌物,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诊断:鼻渊(肝胆湿热型)。处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法半夏、枳壳、瓜蒌各10克,黄芪30克,地龙20克。6剂,水煎服。另予鼻炎舒口服液,每次1支,每天3次。

  2009年l2月4日二诊:患者脓涕明显减少,仍有头痛、鼻塞,苔黄腻。上方去黄芩,加藁本15克,泡参30克,藿香10克,以化湿止痛。6剂,水煎服。

  2009年l2月11日三诊:患者诉头痛、鼻塞减轻,脓涕减少。继服上方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满意而归。

  按:熊大经根据《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对498例鼻窦炎的证型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肝胆病变型患者占大多数,为363例,占72.89%。认为鼻渊初期多为肝胆湿热,久则肺脾不足,胆热内扰。治疗上初则清泻肝胆,佐以芳香通窍(降中有升);久则补益肺脾,疏泄胆热,所以总的治则在于疏转少阳枢机。枢运转,清阳升,浊阴降,鼻窍通。

  本例患者一诊属典型的肝胆湿热型鼻渊,方从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方中柴胡、黄芩、法半夏和解枢机;原方人参、炙甘草扶正达邪,然皆味厚之品,欲其清升,故以黄芪易人参、炙甘草,因黄芪不仅益气助运,且气雄味薄主升,更合病机;白芷、川芎芳香通窍,枳壳、瓜蒌泄降浊阴,升降相因,枢机转运;助以地龙清热利水,通经活络,以利鼻窍。二诊胆热降,浊涕减,药既中病,无需更张,去黄芩,加藁本15克,泡参30克,藿香10克,增强芳香化湿,通窍止痛之力。三诊病已大衰,继进原方6剂,以追穷寇。

  纵观全案,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药随症转,药味不多,却有顾盼之妙,必是深研《伤寒》有得,方能达此化境。

上一篇:中医经络理论 健脾胃每天动动脚趾

下一篇:调经络“摆擂” 三方法“各显神通”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