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经络疗法>正文

从运气角度解析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伤寒论》以四时阴阳为大纲通论全书,首先表现在一日或一年四时分上。

  寅申春夏阳仪和秋冬阴仪分

  张仲景紧抓四时阴阳之理,以四时阴阳为据展开了《伤寒论》的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这就是天地四时阴阳生杀之理。可以从此理会出《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道理。春夏“阳生阴长”称为“阳仪系统”,秋冬“阳杀阴藏”称为“阴仪系统”。

  从六经病欲解时图可以看到,从寅到未上半年春夏阳仪系统主太阳、少阳、厥阴三经(即伤寒、中风、温病三证),称之为阳仪,《伤寒论》有阳仪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从申到丑下半年秋冬阴仪系统主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即宋本《辨痓湿暍病脉证第四》三证)。充分体现了张仲景《伤寒论》是以四时阴阳理论为大纲的,其撰用《阴阳大论》,名不虚传。五运六气理论中司天主上半年阳仪系统,在泉主下半年阴仪系统,所以两仪分与运气理论有密切关系(见图1)。

  1.阳仪三经三气所致太阳病

  六淫皆由表部侵犯人体,故六淫皆有太阳表证,张仲景按阳仪、阴仪分为两类,阳仪三邪为寒、风、火,阴仪三邪为燥、湿、热,所以我们也按两仪分之。

  从《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可以看出,主上半年春夏阳仪系统的三经是太阳、少阳、厥阴,经言: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所以太阳感受这三邪就成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类病证。

  2.阴仪三经三气所致太阳病

  阴仪由阳明、太阴、少阴组成。经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所以外感燥、湿、热三气也必伤太阳,热气所伤称为太阳中热(或称中暍),湿气所伤称为太阳湿痹,燥气所伤称为太阳痉病(或称痓病)。只因这三气属于阴仪系统,不属于阳仪系统,故《辨痉湿暍脉证篇》说:“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其“伤寒所致太阳病”中的“伤寒”是指广义伤寒,所以痓、湿、暍三种包括其中。而“与伤寒相似”中的“伤寒”是指寒邪所致之伤寒。《医宗金鉴》说:“伤寒,太阳经中之一病,非谓太阳经惟病伤寒也。盖以六气外感之邪,人中伤之者,未有不由太阳之表而入者也。……夫风寒暑湿之病,固皆统属太阳,然痉、湿、暍三种,虽与伤寒形证相似,但其为病传变不同,故曰‘宜应别论’之。”因为痉、湿、暍三邪属于阴仪系统,传变途径及传变规律都不同阳仪风、寒、火三邪,所以“宜应别论”。

  伤寒与温病之争激烈而久矣,近来则有人提出寒温统一论,其实如果明白了“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后,就没有争的必要了,因为《伤寒论》就是寒温统一的,麻黄汤是太阳阳明合病伤寒证,白虎汤是三阳合病温病证,寒温之争不过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已。《伤寒论》只是论伤寒详而论温病略罢了。

  辰戌夏秋“病发于阳”

  和冬春“病发于阴”分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就是说,夏秋病在阳,冬春病在阴。夏秋病在阳属于心肺系统发病,候于背,在表,故《伤寒论》第7条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冬春病在阴属于脾土系统发病,候于腹,在里,故《伤寒论》第7条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其实,这是以横膈膜分上下天地阴阳:心肺在膈上为阳为天,主背;脾土类及肾在膈下为阴为地,主腹。界于天地之间的横膈膜,乃肝胆部位。

  “病在阳”,《伤寒论》称作“病发于阳”,多属于外感病。“病在阴”,《伤寒论》称作“病发于阴”,属于外感直中者,亦多内伤病。故张仲景称作《伤寒杂病论》。所以柯韵伯称《伤寒论》统治百病。

  寅申春夏和秋冬阴阳两仪分界线位于易学中的人门和鬼门,辰戌“病发于阳”和“病发与阴”分界线位于易学中的天门和地户。

  1.病发于阳

  “病发于阳”属于夏秋心肺太阳阳明病系统,论述于《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中篇,即太阳阳明合病、并病,有麻黄汤证和葛根汤证等,以及其误治诸证。

  2.病发于阴

  “病发于阴”属于冬春太阴、少阳、少阴、厥阴系统,有外感直中和内伤之分,多太阴少阴合病、并病,论述于《伤寒论》中的少阴、厥阴篇。

  3.误治证

  “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最多误治证,如结胸和痞证,论述于《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下篇。

  合病并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岁半以前是春夏阳仪系统,天气者肺主之,肺为阳明,而夏秋属于太阳阳明在横膈膜之上天之分,所以厥阴、少阳、太阳阳仪系统和“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分上焦的太阳阳明都属于大表部。所以在太阳病篇可以见到少阳病(大小阳旦汤证、大小阴旦汤证及白虎汤证)和厥阴病(刺期门、肝俞)。

  岁半以后是秋冬阴仪系统,地气者太阴脾土主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而《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故知“天气”者可以引发“地气”类发病。然三焦膀胱者应于毫毛腠理,少阳三焦不升又可以引发“天气”类发病。

  医家对于《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以及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不理解,所以有一些《伤寒论》教材把合病、并病放置到备考文中了。合病,同时发病也。并病,一经未罢而传另一经也。从六经病欲解时图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太阳逆时针方向连接少阳同属于纵向春夏阳仪系统之表,故有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太阳顺时针方向连接阳明同属于横向上焦之表,病在阳在背,故有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两仪分把外感病分为风寒伤阳、风热伤阴及湿热伤中道三大类型,并会产生太阳少阳并病、合病。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分则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太阳阳明主外主表,统一切外感之病,并会产生太阳阳明并病、合病(见图2)。

  卯酉昼夜分

  《伤寒论》里多次提到昼夜分,其理论依据是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从六经欲解时图可以看出,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如《伤寒论》第30条说“夜半阳气还”,第61条说“昼日烦躁”,《伤寒论·辨脉法》说“夜半”、“日中”、“五月”、“十一月”。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小结:《伤寒论》昼夜分人人知之,我们在这里揭开了《伤寒论》四时分中的最大秘密,那就是阳仪、阴仪和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分,张仲景以此为纲领通论《伤寒论》,纲举目张,持简驭繁,如此圣明之论,却被湮没无闻近两千年,难道不是《伤寒论》之悲哀!我将此寅申阳仪阴仪分、辰戌“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分及卯酉昼夜分称作《伤寒论》三分法理论,简称“三分理论”,乃《伤寒论》通论大法,不明此“三分理论”,难懂《伤寒论》。

  明白了《伤寒论》四时分奥秘,就明白了《伤寒论》是寒温统一的,并通治外感和内伤。

  我们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承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及“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的内容,怎么能说《伤寒论》理论不是直接来源于《内经》呢?怎么能说张仲景不是创作《伤寒论》,只是收集处方并记载保存而已呢?

上一篇:一套敲打经络的健身方法

下一篇:后背撞大树来强身健体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