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结合同名经取穴法在浮针治痛中的运用探析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1针灸科,3脑病科,江苏南京210001;2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卫生院骨伤科)
浮针疗法初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查找激痛点,随后优化为查找责任患肌,进而确定进针部位及治疗部位。浮针疗法看似简单、易于上手,但是简单地在疼痛位置附近处理或者患肌处理不彻底等都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在临床发现除上述方法外,辨证运用巨刺理论结合同名经取穴法选择进针点可提高浮针疗效。拙文以手足太阳经上臑俞、秩边穴为例,以巨刺理论和现代筋膜理论为依据,探析浮针疗法新的取穴思路。
1 典型案例
1.1 漏肩风
患者,男,54岁。初诊日期:2018年2月10日。主诉:左肩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1周余。现病史:1周前因气温骤降出现左侧肩关节疼痛,日渐加重,不能自行穿脱衣物,遂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求治。刻下症:左侧肩关节疼痛,活动困难;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既往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左肩关节外展30°、内收20°、前屈70°、后伸10°,触诊左侧胸小肌、斜方肌、冈下肌肌紧、僵、硬、滑,胸骨肌有明显触痛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分。中医诊断:漏肩风(风寒阻络证);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治疗:依次选取膻中,左侧中府、臑俞为进针点,分别刺向胸骨肌、左胸小肌、左侧斜方肌和冈下肌。操作:患者取坐位,暴露肩背部皮肤,穴位消毒,采用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医生用进针器辅助浮针针尖刺入皮下,持针柄沿皮下向患肌推进针身,待针身完全推进皮肤后,将针芯后退并将软管座上的突起固定于针柄的卡槽内,右手持针柄做扇形扫散,每个穴位扫散约1 min。嘱患者依次做双臂屈肘扩胸运动、左臂前后摆动、左臂外展,医生予以抗阻10 s后放松的再灌注活动。数分钟后,患者诉左侧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仅左上肢外展时感觉肩后方有牵拉感。查体:左肩关节外展80°、内收30°、前屈120°、后伸30°,VAS评分2分。次日二诊,患者诉左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度较初诊治疗后稍有加重。左上肢外展、前屈时,肩关节后侧有明显牵拉感。浮针治疗操作同初诊。治疗后查体:左肩关节外展160°、内收40°、前屈160°、后伸45°、VAS评分0分。第3日三诊,患者诉左肩关节无疼痛,但仍感左上肢外展、前屈时肩关节后侧明显牵拉感。因二诊疗效不明显,改变取穴思路,按巨刺理论选取同名经腧穴进行触诊,因左上肢外展、前屈时肩关节后侧有牵拉感,病变部位属手太阳经,遂于右侧足太阳膀胱经触诊,发现右侧秩边穴局部臀大肌僵硬感明显。以右侧秩边为进针点,针尖向内上刺向左侧臑俞,行扫散手法,同时令患者向各方向活动左侧肩关节,左右旋转腰椎做再灌注活动,1 min后患者诉肩关节后侧牵拉感消失。2周后随访,未复发。
1.2 腰痛
患者,女,62岁。初诊日期:2018年3月5日。主诉:腰部疼痛2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2年前劳累后出现腰部隐痛,卧床休息或自行贴膏药(具体药物不详)后稍缓解。近1个月劳累后感左侧腰痛加重,自行贴膏药后左侧腰痛缓解,但随后感右侧腰痛,逐渐出现站立位、坐位两种动作模式切换困难,行走尚可。刻下症:腰部疼痛,站立位、坐位两种动作模式切换困难,行走尚可;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查体: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4”字试验(-)。俯卧位时,左侧腰方肌僵硬,高于右侧腰方肌。右侧胸小肌、斜方肌、冈下肌肌紧张,胸骨肌有明显触痛点。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腰肌劳损。治疗:依据巨刺理论,运用同名经取穴法,因病变部位属左侧足太阳膀胱经,故针刺以右侧同名手太阳小肠经为主。根据体征,依次选取右侧中府、臑俞,膻中为进针点,分别刺向右侧胸小肌、斜方肌、冈下肌及胸骨肌。操作:右侧中府、膻中的进针、扫散同上病例。臑俞进针后,针尖朝向左侧臀大肌方向,具体再灌注活动与上病例中秩边相同。治疗后患者即感腰痛明显缓解。站立位、坐位两种动作模式切换时无明显困难,仅腰部轻微不适,触诊左侧腰方肌僵硬感明显缓解。次日二诊,触诊右侧胸小肌、斜方肌、冈下肌及胸骨肌仍有紧张,予浮针治疗(同初诊)后,腰痛缓解明显。继续沿局部足太阳膀胱经走行部位寻找患肌,左侧腰方肌、臀大肌紧张,选取左大肠俞、秩边为进针点,分别刺向腰方肌、臀大肌,操作同前。治疗后患者站立位、坐位两种动作模式交换时,可不扶椅背缓慢进行。第3日三诊,患者诉左侧臀部有酸胀感。治疗同二诊,治疗后患者诉左侧臀部酸胀感消失,站立位、坐位两种动作模式可自如切换。2周后随访,未复发。
2 体会
2.1 巨刺理论、同名经取穴法与臑俞、秩边穴
巨刺法,始见于《灵枢·官针》中:“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经脉在人体大多有左右交会,脉气能相贯。当两侧经脉气血失于平衡时,一侧气血受阻,在对侧经脉上可出现疼痛。巨刺法治疗肩周 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同名经取穴法由朱汝功教授提出:“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减轻症状,而在相应远隔部位取穴,可使症状减轻”。手足同名经有密切协同作用,或合力,或平衡力,或直接连接作用。
臑俞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为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之汇聚处,故穴中气血旺盛,多用于肩周炎治疗。秩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主筋所生病”,腰之病多取秩边。《身经通考》中记载:“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相通……是同经通气之相感也。”有学者提出:“两太阳之脉相接于眼部睛明,其脉行于项膊,挟脊抵腰,故头项痛,腰脊强。”故手足同名经 取穴可治疗头、颈、肩、腰等左右经脉交叉走行部位的病变。
2.2 巨刺、同名经取穴法与肌筋膜经线
两病例中涉及的进针点臑俞、秩边穴均位于躯干后侧肌筋膜螺旋链上(图1)。此链左右交叉对称,起于一侧下斜方肌,连接肱骨后内侧,通过胸腰筋膜跨越中线,与对侧臀大肌相连,在躯干后侧包绕,形成螺旋状结构,联接髋关节协同运动。秩边穴又位于功能线(从臂线开始,跨过躯干表面,延伸到对侧骨盆和下肢)上(图2),此线呈螺旋形分布,以螺旋模式起作用,在步行中调节肩与对侧髋间的平衡,借助对侧力量补充而发挥稳定和平衡功能。肌肉链的整体性解剖、功能特点为跨越多个关节提供协同运动及稳定性,尤其是传递从下肢到上肢的力量,并为交互运动和对侧运动提供稳定支持。
“肌筋膜链”或“肌筋膜经线”区域与针灸学的经络(含经筋)多处重合,这为巨刺理论和针刺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证据,并相互印证。病例1应用浮针疗法局部处理患肌后疼痛缓解不彻底,结合巨刺理论 及肌筋膜链理论,运用太阳经同名经取穴法,选择“躯干后侧肌筋膜螺旋线”及“功能线”上的秩边穴进针,彻底处理患肌,解除疼痛。病例2按上述思路,首诊即运用巨刺及同名经取穴法处理患肌——“躯干后侧肌筋膜螺旋线”,并选择位于此线上的臑俞等穴进针,获得佳效。浮针疗法进针点多位于肌腹。臑俞、秩边两主穴,位于躯干后侧肌筋膜螺旋链及功能线上,且位于肌腹,选此两穴作为浮针进针点,并朝向相应患肌,可实现对相应肌筋膜链的最大刺激,提高了浮针疗效。(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