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妇科舌色辨证 治笑证

    “舌乃外露之脏器”,中医特别强调望舌。王氏妇科对妇科舌色辨证颇有见解。
 
    在临床望色辨舌中,首先应明白舌质和舌苔之区别。望舌,是观察舌的颜色、形态和质地。望舌苔,则是观察舌面上苔垢的颜色和厚薄。舌质以候气血之盛衰,舌苔则察病邪之深浅。
 
    妇科辨舌,先察舌质,舌苔虽恶,但舌质红润,不过是胃中浊秽内滞。然舌质的形态,则关系到内脏的病变、气血的盛衰和瘀积,常提示病之轻重及治则。
 
    观舌形和舌质
 
    舌通内脏,观舌质可辨病原之虚实寒热。一般虚证可见舌体松,质嫩或凹陷或色淡等现象,如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出血过多,或慢性病、久病者,均可见此舌象。实证,观之多舌体胀,质厚,色红。属于热证的,舌体胀大满口,边有齿印,舌质结实,色红或深红。属于寒证的,舌体薄,质嫩,色淡。可概而论之:舌质以张大结实为实。舌色的鲜红紫降为热。苔色的老黄为实。临床中实与热常并见。如舌体松质嫩,舌心可见凹缝为虚,舌色淡为寒,虚与寒也很容易并见。但临床也有实而寒,虚而热者。则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与脉象合参研究。
 
    观舌质干者为津亏,润泽者正常。瘀血内阻,舌多紫黯,或有瘀点、瘀斑。其舌质多望之干,若摸之却湿润。若是气阴二虚,多舌有薄白苔,望之润,摸之则燥。总之,舌质不论红降或淡白、或紫黯,总以色润者为吉,不拘有苔无苔,凡见舌质枯萎,都属内伤精血不足之证。舌边有齿痕,多为脾肾不足水湿不化。临床上常见妇人带下量多,往往视其舌质浮胖,舌边齿痕明显。王氏经长期临床观察总结,认为妇人患急性盆腔炎,舌质也多有胖大,且舌苔多厚腻。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转薄白,病情向愈。如症状减弱而苔腻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有加重可能。此外,若舌面上见青蓝色,皆属血分有病,且多为瘀血症。
 
    观舌苔
 
    舌之有苔,有如湿土上生绿苔一样,皆乃湿土上薰而生。人之舌苔,多为脾胃湿热上蒸而生。正常人舌上常有浮白或浮黄之薄苔一层。夏季常人舌苔较厚,但多不满布和板滞。如见满舌白腻苔,多见胃脘胀闷,食不下者。孕妇脾胃不和,有湿热者,多见气机不畅,也每见舌苔满舌而白腻,故此也为患妊娠恶阻之特有舌苔。舌苔黄白厚腻,或舌中灰黄,此种舌苔多见妇女下焦湿热结滞。若症状有带下黄白量多,伴少腹疼痛,则多属于妇人慢性盆腔炎。
 
    妇人见黑苔,多属血瘀,灰苔则是血瘀而夹痰。此外,妇人患热性病,也容易生黑苔。这多是瘀热互结之故,特别在月经将行,或月经正行及产后恶露未净时患热性病,往往血与热结,或热与血结,更容易成瘀热证,而出现黑苔。临床上都以黑苔的湿润细腻或燥裂起刺分寒热,常见瘀血黑苔,虽内有热结而仍不起刺,而必非内有真热,不过是肺胃津伤。产后见灰黑苔,必须要考虑瘀热内结。如果有恶寒发热的,要防神昏谵语。临床还有一种瘀积苔,舌色舌苔如常,唯舌上有紫黑斑点隐隐于膜下,或在舌边,或在舌中。少则二三点,多则十几点。此多为瘀血积于某处之特征。
 
    总之,王氏妇科认为:舌苔见黄白或灰黑,多数是实证,多容易治疗。如果舌质有变化,多是气血亏耗,或瘀滞的内伤病,甚则也见于内脏器质性病变。故临床观舌质、舌苔,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某,男,4岁。2天前傍晚时分与邻童玩耍,发生吵闹。其母闻之,便携其回家,但患儿所欲未遂,愤愤不已,至家中仍骂詈不休,精神反常,坐则凝眸直视,旋即大笑,前俯后仰,不能自制,家长令止也无济于事,不食不喝。至夜,疲惫不堪始入寐。次日,醒来又笑,其状同前,家长带其来延请本院孙浩老中医诊治。
 
    刻诊:频频失笑,但意识清楚,尚可对答。察其舌质偏红,苔薄白,中罩淡黄,脉弦滑小数,余无特殊。此属笑证。乃肝火扰动心神所致。治当清心泻火,豁痰开窍。
 
    处方:生龙骨(先煎)20克,生牡蛎(先煎)20克,小麦20克,茯神10克,陈胆星6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6克,益智仁6克,菖蒲4克,化橘红4克,龙胆草5克,生山栀3克,生甘草3克,小红枣3枚。药进1剂后,即安然入寐,晨起笑证若失,神志如常,纳香。经随访半年未再发。
 
    按 “笑证”系由心火炽盛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扰……在志为喜。”可见“笑证”乃是心神异常变化所致。《素问·调经论》又谓:“神有余则笑不休。”从本例发病过程来看,由于情志恼怒,木郁化火,痰火互结,上扰于心所致。心实之病,法宜泻之。孙浩在处方中用龙胆草、栀子泻火;竹茹、胆星、半夏、橘红化痰;菖蒲、益智仁通窍安神;龙骨、牡蛎平肝潜镇;甘麦大枣汤调摄心神。痰热去,心神安,故笑证自愈。

上一篇:眼皮浮肿怎么回事 如何消除

下一篇:皮肤科穴位敷贴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