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足太阴脾经穴:公孙

[出处]《灵枢·本输》:“足太阴之别,名日公孙。”

[穴名解]公孙,黄帝轩辕之姓也(《路史》)。黄帝为五帝之一,位居中央,以土母之德王天下。本穴别于太阴脾土,络于阳明燥金,土以生金象征母德,故名公孙。[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图8-9-1)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展肌→短屈肌→长屈肌。浅层布有神经的足内缘支,足背静脉弓的属支。深层有足底内侧支、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取法]在太白后约1寸,当第1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跖趾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底内侧前下方)即是本穴。(图8-9-2)


[功用]健脾和中,清热利湿。

[主治]胃疼,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刺灸法]直刺0.3—0.8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配穴举例]配丰隆、中魁、膻中,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配解溪、中脘、足三里,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配束骨、八风,主治足趾麻痛。    

[附注]“络”穴,“八脉交会”穴。

[现代研究]针刺公孙穴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但有实验表明针刺公孙,可使小肠液的分泌明显增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明显升高,如刺其他穴位无此反应,说明公孙穴对小肠分泌和吸收功能具有一定特异性。对小肠蠕动也有一定影响,针刺公孙穴多数情况下,使小肠蠕动增强,或对小肠运动有调节作用。有报道,以刺激动物内脏大神经所引起的皮质下诱发电位痛反应的指标,电针“公孙”,对皮质诱发电位有抑制效应。   

上一篇:太白穴:足太阴脾经穴

下一篇:足太阴脾经穴:商丘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