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三壮。”
[别名]天顶,天项,天盖。
[穴名解]天,指上部。鼎,古代煮焚用具,其形特征有3足。此穴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与锁骨头分支之下方。胸锁乳突肌特征为1肌3头似三足鼎立,故名天鼎。
[位置]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图8—6—10)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斜角肌间隙。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外静脉和颈阔肌等结构。深层有颈升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在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等结构。
[取法]正坐,微仰头,在扶突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取穴。
[简易取法]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汇合处。
[功用]清咽利膈,理气化痰。
[主治l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刺灸法]正坐或卧位取穴。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注意本穴不宜向前内斜刺,否则易刺伤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配穴举例]配气舍、膈俞,主治咽喉痹梗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配间使,主治失音。
[现代研究]临床用于失音,咽炎,支气管哮喘,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呃逆的治疗。点按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每日1次,每次1—3分钟,共治20例,全部1-2次治愈。治一男子面痛腹泻2年余,先针内庭、丰隆、太溪,每日1次共10次而不见好转。后针天鼎,提插泻法,针入1.5寸似有电流沿肩臂向五指放散,得气而痛止,留针15分钟。此后面痛即未再发,腹泻亦明显好转。隔日1次,续针3次,痊愈,1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