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项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脑卒中是世界上三大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假 性延髓麻痹的主要病因,约占 96% [1] 。脑卒中后假性球 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障碍 [2-4] ,急性 期发生率达 35%~60%,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伴有吞 咽困难的发生率至少为 50%,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 死亡率是吞咽功能正常脑卒中程度相似组的 3 倍 [5-8] , 可见,吞咽困难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均有关,并可 独立地影响死亡率,可致患者的生存、 生活质量严重下 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9-10] 。 因此,中风 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 究的重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住 院部住院的脑卒中患者。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将患 者按照 1:1 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 其中脱失 3 例(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1 例)。 两组患 者性别、 年龄、 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d) 病位(例) 发病次数(例)
男 女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大 最小 平均 皮质、皮质下 内囊、基底节 1 次 2 次及以上
观察组 48 29 19 80 40 67±11 165 14 41.08±38.62 21 27 11 37
对照组 49 30 19 80 43 67±10 165 14 40.47±30.76 20 29 12 37

1.2 纳入标准

①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伴有假性 球麻痹的患者;②符合疾病诊断标准 [11] ;③发病 6 个月 内;④年龄在 40~80 岁;⑤洼田饮水试验筛查(洼田饮 水试验≥Ⅲ级),证实存在吞咽障碍;⑥自愿参加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40 岁,或>80 岁者;②脑干梗死者;③病 程>6 个月者;④有意识障碍者;⑤合并完全性运动性 失语、感觉性失语者;⑥咽喉部局部病变者,如甲状腺 疾患、局部感染等;⑦伴有溃疡及出血倾向患者;⑧血 压过高者(>180/120 mmHg);⑨合并严重心、肝、肾疾 病者;⑩智力低下,有精神症状不能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按照正规 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进行),包括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2.1 对照组

吞咽康复训练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

2.1.1 间接方法

①面颊、唇等吞咽肌训练。练习吹气、缩唇、张 口闭口等动作促进唇的运动,加强唇的力量。②屏气- 发声运动。 让患者固定胸廓,声门紧闭后突然声门大开, 呼气发声。 ③声带闭合训练。 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5 s, 然后做清嗓动作,如发长 “a” 音,重复数次后,发长 “a” 音 5 次,屏气 5 s,然后咳嗽。④门德尔松训练。指导 患者在吞咽中自己感觉喉的提升,尽量延长喉在最大 提升位置的时间。⑤冷刺激。将事先准备好的冰过的 长棉签轻轻刺激患者双侧软腭、舌根及咽后壁。⑥舌 肌训练。让患者做舌水平、后缩、侧方运动和舌背抬 高运动,并用勺或压舌板给予阻力。

2.1.2 直接方法

①食物位置。将食物放在患者口腔能感觉到食物 的部位,而且能够有利于食物的保持和输送。 ②食物形 态。 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一般先选用胶冻样 食物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糊状食物、 普食及水。 ③患 者进食体位。指导患者进食时的体位,能坐者取坐位, 颈部稍向前屈曲,身体向健侧倾斜 45°左右;不能坐 位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 30°,头颈前屈,偏瘫侧肩部 以枕垫起。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项针”治疗。 患者取坐位,用 0.25 mm×40 mm 毫针,常规消毒后, 先取双侧风池、 翳明、 供血(风池穴直下 1.5 寸),刺入 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 法各约 15 s,留针 30 min,其间行针 3 次。再取廉泉、 外金津、 外玉液,向舌根方向刺入约 1.5 寸,吞咽(舌骨 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 0.5 寸凹陷中)、 治呛(喉结与 舌骨之间的凹陷中)、 发音(喉结下 0.5 寸,正中线旁开 0.3 寸)直刺约 0.3 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 15 s 后出针,不留针。如有咳嗽倾向,即刻出针,出针 后压迫针孔。

以上两种疗法均每次30 min,每星期5次,休息2 d, 共治疗 8 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反 复 唾 液 吞 咽 测 试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 [12] 检查者手指放在患者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快速反 复吞咽,喉结和舌骨随着吞咽运动,越过手指,向前上 方移动再复位,确认这种上下运动,下降时刻即为吞咽 完成时刻。观察 30 s,把经触诊后确认的吞咽次数作 为观察值。 该法是一种测定随意性反射引发性的方法, 吞咽反射的引发性在吞咽功能占重要地位,吞咽反射 的引发性低下经常成为假性球麻痹等功能性吞咽障碍 的问题所在。

3.1.2 洼田氏饮水测试(water swallow test,WST) [13] 该法是经典的床边检查方法,分为 4 级。 Ⅰ级可一 次喝完,无噎呛;Ⅱ级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Ⅲ级能 一次喝完,但有噎呛;Ⅳ级分两次以上喝,且有噎呛;Ⅴ 级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 可筛选出大部分有吞咽障 碍的患者,其灵敏度可达 92%,特异性可达 91% [14] 。 3.1.3 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tandardized swallow- wing assessment,SSA) [15] 量表分 3 部分(一般临床检查,观察患者吞咽 5 mL 水的情况及患者吞咽 60 mL 水的情况),通过检查患者 的意识状态、体位及头位的控制、自主咳嗽能力、口 腔分泌物的控制、舌的活动、呼吸情况、发音异常及 患者吞咽 5~60 mL 水后有无水漏出口外、 缺乏吞咽动 作、咳嗽、呛咳、气促、吞咽后发音异常等征象评价 吞咽功能。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误吸风险越 大。

3.2 疗效标准 [16]

基本痊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测试评定 1 级。
显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善,饮水测试评定提高 至少 2 级。
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有所改善,饮水测试评定提高 1 级。
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测试评定无改变。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应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 正态资料描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 计数资料 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以 P <0.05 表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 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 RSST、SSA 评分比较 经 t 检验,治疗前两组患者 RSST、 SSA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两组 患者 RSST、SSA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 学意义( P <0.01),且观察组 RSST、SSA 评分提高较对 照组显著( P <0.01)。详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RSST、 SSA 评分比较 ( x ± s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RSST 评分 SSA 评分
观察组 48
治疗前 2.52±1.09 30.98±5.36
治疗后 4.96±1.35 1)2) 20.58±3.51 1)2)
对照组 49
治疗前 2.47±1.21 30.81±5.81
治疗后 4.16±1.26 1) 23.51±4.40 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比较 2) P <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 WST 分级比较

经秩和检验,治疗前两组患者 WST 分级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两组患 者 WST 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1),且观察组 WST 分级优于对照组( P <0.01)。 详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WST分级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Ⅰ Ⅱ Ⅲ Ⅳ Ⅴ Ⅰ Ⅱ Ⅲ Ⅳ Ⅴ
观察组 48 0 0 12 17 19 14 22 5 7 0
对照组 49 0 0 11 21 17 6 15 14 8 6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1.7%,对照组为 75.5%。经秩 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794, P <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 4。

3.4.4 观察组发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将观察组48例患者分成4个年龄段,观察 “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疗法对不同年龄段的患 者疗效有无区别。 经秩和检验,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10.377, P <0.05),年龄在 41~50 岁患者比 71~80 岁患者疗效好( Z =﹣2.073, P =0.038<0.05),年龄在 51~60 岁患者的疗效优于 61~70 岁患者( Z = ﹣ 2.024, P =0.043 < 0.05) 及 71 ~ 80 岁 患 者 ( Z = ﹣2.848, P =0.004<0.01),且不劣于 41~50 岁患者 ( Z =﹣0.612, P =0.540>0.05)。详见表 5。

表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8 14 19 11 4 91.7
对照组 49 6 16 15 12 75.5

表 5 观察组发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例)
发病年龄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41~50 岁 4 2 2 0 0 100.0
51~60 岁 8 6 1 1 0 100.0
61~70 岁 15 4 6 3 2 86.7
71~80 岁 21 2 10 7 2 90.5

4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主要是因脑实质出血或缺血、缺 氧、充血和水肿,导致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功能减退,使 延髓运动性颅神经核——疑核以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 核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从而发生中枢性瘫痪 所致 [17] 。吞咽皮质受损时,可出现吞咽障碍的症状,因 吞咽皮质是多灶性、 分散性的,但这些分散性的皮质可 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调节吞咽 [18-19] 。皮质脑卒中分左右 半球,其左侧卒中推迟口腔期启动及轻度咽期吞咽延 迟;右侧卒中,咽始发延迟,喉上抬延迟,误吸发生率更 高 [20] 。 皮质下脑卒中时,影响吞咽皮层的指令信号下传 能力,使得到达延髓吞咽中枢模式发生器的递质含量 降低或者不同时释放,从而影响吞咽功能 [21] ,增加误吸 风险。 治疗方法上,现代医学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协调 口咽肌肉的运动,增强口咽肌肉的力量,恢复或重新建 立吞咽反射,促进吞咽机能的恢复,达到恢复吞咽功能 的目的 [22-24] 。 中医则以针灸为主,针灸刺激可能为促进 新的中枢-运动传导通路的形成提供了有效手段,已有 研究证明针灸与吞咽康复训练结合法对患者的吞咽功 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优势 [25-27] 。而本研究将针 刺的具体方法确定为 “项针” 疗法,本法是高维滨教授 提出的一种针灸疗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颈项部新穴的 运用,本研究中选取其中的“供血” [28] “吞咽” [29] “治 呛” [30] “发音” [3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 供血穴可加强风池穴增加椎动脉的血流,改善脑供血 的作用;吞咽穴下为咽缩肌,内有喉上神经支配,主要 针对患者误吞误咽的情况;治呛穴则对患者饮水呛咳 的症状尤其有效;发音穴内有迷走神经的分支喉返神 经,可改善患者由于损伤造成的音调降低情况。 “项针” 较普通针刺对局部有更明显的针对作用,明确症状,逐 一解决。 其以神经病理学和现代解剖学为基础,选取的 穴位在舌咽、 迷走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针刺产生的 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中间神经元(大脑皮质或延 髓),由中间神经元把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发放冲动 到效应器(肌肉),使效应器发生反应或反应增强,即恢 复了大脑皮质对皮质脑束干的正常调节,使已被破坏 了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起来,从而协调吞咽诸肌的 运动,肌肉恢复正常状态,减轻和治愈吞咽困难 [32] 。

“项针” 与吞咽康复在治疗平台的切入时机相同, 在理论上有极强的互补性,是中西合璧应用于临床最 好优势的联合 [33] 。因此,“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在 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4-35] 。 本研究结果显示, “项针” 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 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安 全可靠;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疗效亦有差别,其对 51~ 60 岁患者的疗效最佳,优于 60 岁以上的患者,且不劣 于 41~50 岁患者。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陈飞宇 刘小平 包烨华 楚佳梅

上一篇:针刺健侧与患侧穴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