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失眠>正文

穴位埋线已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探析

睡眠与觉醒有节律地交替进行, 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自 主活动的结果, 其调节中枢多位于下丘脑与大脑皮质间复杂 的神经网络结构之中 [ 1 ] , 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而导致睡眠节 律失衡。确诊为失眠的患者多数已经发展成慢性失眠, 病程 至少6个月以上 [ 2 ] 。穴位埋线是针刺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可 达到“ 静 以 久 留” 的 针 刺 效 果 [ 3 ] , 尤 其 适 合 于 慢 性 病 的 治 疗 [ 4 ] 。近年来穴位埋线已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为进一步 探讨其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和疗效,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汇 总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提取 1 9 9 6 年 1 月至 2 0 1 7 年 1 2 月收录于中文期刊全文 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中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文献。 1. 2  研究方法 检索方法: 以“ 失眠” “ 不寐” 或“ 睡眠障碍” + “ 穴位埋线” “ 穴位植入” 或“ 穴位疗法”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为以穴位埋线作为失眠主要的治疗 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 R C T ) 或半随机对照( C C T ) 文献; 治疗 方法中以穴位埋线作为单纯疗法的文献; 明确给出所选穴位 或埋线部位; 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均为国际或国内同行所公认。 排除标准: 综述类文献; 重复发表的文献; 未明确给出疗 效及施术部位的文献; 动物实验; 个案分析; 特殊病例报道。 资料提取: 筛选出合格文献后, 由两名人员分别提取整 理数据并进行核对校正, 最终共纳入有效文献 6 6 篇。 数据库建立及统计方法: 使用 E x c e l  2 0 1 6 软件整理穴位 埋线治疗失眠的针灸处方, 用 S P S S  2 1. 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 述性分析、 聚类分析, 应用S P S S  2 1. 0建立处方中主穴的应 用情况, 在 C l e m e n t i n e  1 2. 0 软件中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    果

2. 1  描述性分析结果

2. 1. 1  穴位频次分析

主穴频次分析: 6 6 篇文献中主穴应用个数为 4 6 个, 应 用频次共 3 1 6 次。应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心俞、 肾俞、 三阴交、 脾俞、 肝俞、 内关、 足三里、 神门、 安眠。经外奇穴的 应用频次为 1 8 次, 其中安眠穴的使用频次最高, 为 1 2 次。 见表 1 。

表 1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主穴使用频次及使用频率
穴位 频次 频率( % )
心俞 4 6 1 4. 5 6
肾俞 4 0 1 2. 6 6
三阴交 2 9 9. 1 8
脾俞 2 8 8. 8 6
肝俞 2 4   7. 5 9
内关 2 0   6. 3 3
足三里 1 9 6. 0 1
神门 1 2   3. 8 0
安眠 1 2   3. 8 0
百会 7 2. 2 2
神庭 6 1. 9 0
丰隆 6 1. 9 0
厥阴俞 5 1. 5 8
气海 5 1. 5 8
其他 <5   1 8. 0 4
合计 3 1 6 1 0 0. 0 0

   配穴频次分析: 配穴共 3 6 个, 应用频次共 1 6 1 次, 其中 使用频次较高的配穴依次为胆俞、 丰隆、 肝俞、 太冲、 足三里、 脾俞、 太溪、 阳陵泉、 阴陵泉。见表 2 。

表 2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配穴频次及频率
穴位 频次 频率( % )
胆俞 1 3 8. 0 7
丰隆 1 2 7. 4 5
肝俞 1 1 6. 8 3
太冲 1 1 6. 8 3
足三里 1 0 6. 2 1
脾俞 9 5. 5 9
太溪 9 5. 5 9
阳陵泉 8 4. 9 7
阴陵泉 7 4. 3 5
合谷 6 3. 7 3
三阴交 6 3. 7 3
肾俞 6 3. 7 3
心俞 6 3. 7 3
支沟 5 3. 1 1
其他 ≤5   2 6. 0 9 合计 1 6 1   1 0 0. 0 0

2. 1. 2  经脉频次分析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在 1 4 条经脉中涉及 1 3 条, 主穴配穴 总应用频次为 4 7 7 次, 见表 3 。其中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为胃经、 脾经、 三焦经、 肾经。

表 3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经脉应用频次及频率
经脉 频次 频率( % )
膀胱经 2 0 0 4 1. 9 3
胃经 5 1 1 0. 6 9
脾经 5 0 1 0. 4 8
三焦经 2 6 5. 4 5
肾经 2 5 5. 2 4
经外奇穴 2 3 4. 8 2
任脉 1 9 3. 9 8
肝经 1 9 3. 9 8
胆经 1 9   3. 9 8
心经 1 6 3. 3 5
大肠经 1 0 2. 1 0
督脉 1 0   2. 1 0
心包经 8 1. 6 8
小肠经 1 0. 2 1
合计 4 7 7 1 0 0. 0 0

2. 1. 3  部位频次分析

穴位埋线涉及部位包括四肢、 头部、 背部和胸腹。通过 对文献中主穴配穴分布进行汇总, 发现穴位埋线的穴位( 用 穴个数) 多集中于下肢, 而背部是穴位埋线频次最集中的位 置。表 4 仅列举频次在 5 次以上的穴位( 除胸部外) 。

2. 2  聚类分析结果

应用S P S S  2 1. 0软件对穴位埋线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 穴位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穴位聚类冰柱图和聚类树状图, 见 图 1 、 图2 。取群集数1 0 , 图1可见有效聚类4个, 分别为脾 俞—三阴交, 神门—安眠, 丰隆—神庭, 气海—厥阴俞。图 2 中可见, 主穴可分为两大类, 其中心俞、 肾俞为一类, 其余穴位 为一类。心俞和肾俞作为高频使用穴位, 可以认为是穴位埋 线的重要主穴, 以穴位埋线作为治疗手段时多从心肾论治; 次 要相似穴位选择归类的情况为安眠、 神门, 厥阴俞、 气海、 丰 隆、 神庭、 百会, 足三里、 内关, 脾俞、 三阴交、 肝俞, 由这 4 组可 以看出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进行辨证时, 侧重于心脾。

2. 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对 6 6 篇文献的穴位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筛选出每 条处方中使用频次为 5次以上的穴位, 应用C l e m e n t i n e  1 2. 0 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取支持度 ≥1 0% , 置信度 ≥9 0% 。 从表5可以得到的结论: ① 背俞穴之间关联性较强的腧穴 为: 肝俞—肾俞; 肝俞、 心俞—肾俞; 肝俞、 脾俞—肾俞; 肝俞、 脾俞、 心俞—肾俞。 ② 常用穴中关联性较强的腧穴为: 内关、 表 4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部位分布频次 部位 频次( 频率/ % )用穴个数( 频率/ % ) 穴位 频次 背部 1 9 9 ( 4 1. 7 2 ) 1 2 ( 1 9. 3 5 ) 心俞 5 2
肾俞 4 6 脾俞 3 7 肝俞 3 5 胆俞 1 5 厥阴俞 5
下肢 1 5 8 ( 3 3. 1 2 ) 2 4 ( 3 8. 7 1 ) 三阴交 3 5
足三里 2 9 丰隆 2 0 太溪 1 3 太冲 3 阳陵泉 1 0 阴陵泉 8
上肢 5 7 ( 1 1. 9 5 ) 9 ( 1 4. 5 2 ) 内关 2 1
神门 1 4 合谷 6 支沟 5 头部
3 4 ( 7. 1 3 ) 8 ( 1 2. 9 0 )
安眠 7 神庭 6 腹部
2 7 ( 5. 6 6 ) 8 ( 1 2. 9 0 )
气海 7 中脘 6 胸部
2 ( 0. 4 1 ) 1 ( 1. 6 1 )
巨阙 2 合计 4 7 7 ( 1 0 0. 0 0 ) 6 2 ( 1 0 0. 0 0 ) — 3 8 2

图 1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高频穴位聚类冰柱图

足三里—三阴交; 内关、 神门—三阴交。 ③ 背俞穴与常用穴 之间关联性较强的穴位组合为: 肝俞、 三阴交—肾俞; 内关、 肾俞—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心俞—三阴交; 肝俞、 心俞、 三 阴交—肾俞。

图2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高频穴位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 5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高频穴位关联强度分析
后项 前项 支持度( % ) 置信度( % ) 提升度
肾俞 肝俞 3 6. 3 6   1 0 0. 0 0   1. 6 9
三阴交 神门、 内关 1 0. 6 1   1 0 0. 0 0
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1 3. 6 4   1 0 0. 0 0   2. 4 4
三阴交 内关、 肾俞 1 0. 6 1   1 0 0. 0 0   2. 4 4
三阴交 内关、 心俞 1 2. 1 2   1 0 0. 0 0   2. 4 4
肾俞 肝俞、 脾俞 3 2. 8 2   1 0 0. 0 0   1. 6 9
肾俞 肝俞、 三阴交 1 3. 6 4   1 0 0. 0 0
肾俞 肝俞、 心俞 3 3. 3 3   1 0 0. 0 0
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心俞 1 0. 6 1   1 0 0. 0 0
肾俞 肝俞、 脾俞、 心俞 3 0. 3 0   1 0 0. 0 0
肾俞 肝俞、 心俞、 三阴交 1 0. 6 1   1 0 0. 0 0
心俞 脾俞 4 0. 9 1 9 6. 3 0
肝俞 脾俞、 肾俞 3 3. 3 3 9 5. 4 6
心俞 脾俞、 肾俞 3 3. 3 3 9 5. 4 6
心俞 肝俞、 脾俞 3 1. 8 2 9 5. 2 4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3 1. 8 2 9 5. 2 4
肝俞 脾俞、 肾俞、 心俞 3 1. 8 2   9 5. 2 4   2. 6 2
三阴交 神门 1 8. 1 8 9 1. 6 7
心俞 肝俞 3 6. 3 6 9 1. 6 7
心俞 肝俞、 肾俞 3 6. 3 6 9 1. 6 7
三阴交 足三里、 心俞 1 6. 6 7 9 0. 9 1
脾俞 肝俞、 心俞 3 3. 3 3 9 0. 9 1
脾俞 肝俞、 心俞、 肾俞 3 3. 3 3 9 0. 9 1
心俞 脾俞、 三阴交 1 5. 1 5 9 0. 0 0

3  讨    论

失眠属中医“ 不寐” 范畴, 总病机为阴阳失交 [ 5 ] , 阳不入 阴, 主要为心、 肝、 脾、 肾功能失调。经过主穴、 配穴、 经脉、 部 位频次分析, 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失眠多集中于膀胱经, 分布 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 应用背俞穴治疗失眠, 选择较多的为 肾俞、 肝俞、 心俞、 脾俞, 且疗效显著 [ 6 ] 。配穴的选择集中于 膀胱经的胆俞、 肝俞, 胃经下肢部的丰隆、 足三里, 肝经的太 冲。通过五脏背俞穴激发脏腑精气, 使心火下降, 肾水上滋, 以肝为枢, 中气为基, 体现了中医中气如轴, 四维如轮 [ 7 ] , 如环无端, 气血营运。

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到有效聚类为脾俞—三阴交、 神门— 安眠、 丰隆—神庭、 气海—厥阴俞, 可以看出穴位埋线治疗失 眠的选穴规律运用了远近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和腹背阴阳配 穴法的治疗思想。远近配穴法如丰隆—神庭, 基于中医“ 标 本根节” 的理论, 加强四肢与头面之间的联系, 调动整个躯干 的经气运行, 发挥了“ 内连脏腑, 外络肢节, 沟通全身” 的针刺 效用。上下配穴法体现在 脾俞—三阴交, 神门—安眠的应 用, 加强整体经络的内在联系。腹背阴阳配穴法在《 灵枢·官 针》 中被称为“ 偶刺” , 即背部腧穴配合腹部腧穴进行施治, 前 后相合。气海—厥阴俞的配合使用从穴位分布的部位上体现 了腹背配穴的原则, 从阳经置气于阴经, 且调理阳经的脏穴厥 阴俞, 阴经阳气旺盛的气海, 又体现了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的 阴阳互治思想。现代研究表明, 腹背配穴可产生良性刺激, 改 善局部组织代谢, 通过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 交感神经末 梢及伴随着神经的血管, 和一系列神经的轴突反射、 节段反射 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中枢, 来调整内脏功能, 还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大 脑, 并借助与脑相关的下行传导纤维实现腹背对穴对人体内 环境的良性调节 [ 8 ] 。

聚类结果显示, 心俞和肾俞作为高频使用穴位是穴位埋 线的重要主穴, 以穴位埋线作为治疗手段时多从心肾论治, 神有所归以丰肾精之沛、 精气之盈以安心神之所, 若动若静, 循环往复, 阴阳调和。次要相似穴位选择归类以心脾两脏为 重点, 心脾两脏经脉相连, 精气相通, 且心五行属火, 脾五行 属土, 心为脾之母, 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能达到调整虚 实, 补母泻子的作用。从功能上说, 脾生血, 为营气之源, 脾 虚营血虚少, 使气不能附于营气之上周游全身, 而气血离散, 阴阳失和。神门为心之原穴, 具有安神定惊的作用, 针刺神 门使四肢阳气与心气相通, 心气作为心血运行的关键因素可 以视为阴阳互根互用的象征。现代研究发现, 电针刺激神门 可增加脑中 5 - 羟色胺( 5 - HT ) 的释放 [ 9 ] 。内关为心包经的络 穴, 与三焦经相同, 配合厥阴俞, 同调心包经气血, 为八脉交 会穴通于阴维脉, 对于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 2 , 1 0 ] 。气海、 丰隆、 足三里、 脾俞、 三阴交、 肝俞共同发挥调理脾胃的作用。督脉 的神庭、 任脉的气海以激发任督二脉经气, 且《 针灸大成》 记 载“ 神庭主惊悸、 不得安寐” 。百会、 安眠为治疗失眠的头部 特效穴 [ 1 1 ] , 头为神之府, 体现了近部取穴的原则。针刺安眠 穴可缓解脑血管的痉挛, 改善局部微循环, 刺激大脑皮层, 抑 制大脑的异常放电, 使患者达到真正放松状态的睡眠 [ 1 2 ] , 起 到疏调头部经气、 安神镇静 [ 1 3 ] 的作用。

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显示: 背俞穴中肾俞与心俞、 肝俞 的关联性较强; 常用穴中三阴交与内关、 足三里、 神门关联性 较强; 背俞穴肾俞、 肝俞、 心俞与常用穴三阴交、 内关、 足三里 之间关联性较强。辨证治疗的重点在于心肾的调理, 心俞、 肾俞激发心肾经气, 使得心火下降以温肾水, 肾水上润以熄 心火, 阴阳和合, 安寐从之。但是单纯依靠两脏各自的经气 运行是不足以完成整个循环过程的, 通过肝俞以及顾护脾胃 经气的足三里、 三阴交, 疏导三焦。内关以宽胸理气, 来促成 循环的内动力, 充分体现了黄元御在《 四圣心源》 中的思想: “ 金木者, 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而 交济水火, 升降金木之权, 总在于土。土者, 水火金木之中 气, 左旋则化木火, 右转则化金水, 实四象之父母也 [ 1 4 ] 。 ” 穴位埋线多采用可吸收的外科缝合线, 通过其在体内软 化、 分解、 液化、 吸收的过程, 对穴位产生刺激, 其效果可长达 2 0d之久, 可弥补针刺疗法治疗时间短、 疗效难以巩固、 容易 复发的缺点 [ 1 5 ] 。近年来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穴位埋线治疗 失眠可增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5 - HT 及细胞因子白介 素 - 1 、 肿瘤坏死因子 - α 的含量, 并降低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 素含量 [ 1 6 ]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是否与针灸的治 疗机制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通过本次文献收 集与整理可发现,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文献质量偏低, 设计 不够严谨, 同质性不高, 疗效标准多以患者主观感觉为准, 客 观性不强, 对于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远期疗效未进行随访。 因此, 临床研究仍需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完全随机对照试验来 加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效率的可信度。

来源:针刺研究 作者:李金金 谢晨 赵娜 王聪 陈云飞

上一篇:失眠的病因病机 贾跃进选用安神药

下一篇:失眠睡眠障碍 肝胆经原穴热敏灸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